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从系统的角度看是从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三个层面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而本节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内容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细胞膜的成分。
②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
2)能力目标
①进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熟练操作显微镜。
②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养成勇于质疑、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②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遵循启发探究性原则,综合化运用讲授、讨论、直观教具、实验法等。
学法:实验、自学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1.导入新课(章导入、节导入)→2.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问题探讨)→3. 细胞膜的成分(材料的选择、获取、准备,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果与评价)→4.细胞膜的功能→5.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6.巩固复习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章导入:利用翟中和院士的图片和一句话即“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引出本章内容。
(2)节导入:展示“伊红扩散到整个细胞”材料,设计问题导出本节学习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设计意图:引用名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
2.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问题串设计:
①选材:选择什么细胞做材料?
②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分析)
③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教师讲授)
(2)多媒体播放教参CD中的这个实验,同时教师加以讲解
(3)学生分组实验
(4)总结实验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体会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素养。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尝试找出实验的原理,实现亲身体验、自主思考的的过程,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
培养学生拓展迁移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先进的生物学研究仪器。
3. 细胞膜的成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用一种可以溶解脂质的物质对细胞膜进行处理,最后发现细胞膜被溶解了。
材料二: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
展示细胞膜模式图(或者将教材合上,看封面)简要分析细胞膜结构及各部位名称。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模式图初步了解细胞膜的构造,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4.细胞膜的功能
(1)学生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P42
(2)展示图片加强理解:图片
(3)讨论: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细胞膜的功能相近?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1)给出植物细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2)结合图片中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行讲解:
①植物细胞也有细胞膜,但是在其外面还包裹着一层细胞壁
②细胞壁的成分:果胶纤维素
③细胞壁的作用:支持保护
设计意图: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
6.巩固复习
(1)课堂小结:让学生尝试对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做小结。
(2)课堂巩固:从课本上选择相应的题目,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3)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反馈,加强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庄荣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第3章第1节内容,课程标准中与细胞膜有关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本节中细胞膜的教学,通过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及相关的资料,主要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对于第1章中有关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功能认识具有具体化、结构化的作用,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物质化。
同时也奠定了学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需要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熟练操作,因此本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确定为“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进而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与功能”。
通过参与问题的探讨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认同细胞膜作为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及其重要意义,体会生命的精致与完美,培养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细胞膜组成成分与其功能的相适应特点是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
体会细胞膜作为细胞生命系统边界的重要意义,为后面把细胞作为一个活系统来研究做了一个起点示范,是一个重要却相对难理解的知识点。
要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
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进行生物学研究能力,需要考虑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本节的实验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细胞膜并不陌生,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学生对细胞膜已经有所了解。
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已通过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的结构,但对于细胞膜,很大程度上,都是停留在老师、教科书告知的知识上,并没有真正看到细胞膜,事实上即使是科学家也是先知道细胞膜的存在,再通过电子显微镜证实,因此从科学家如何确定细胞膜存在作为切入点,可以打开学生学习细胞膜的兴趣之门。
教材安排该实验,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从中学会选择材料,分析选择何种材料原因。
然后从实验结果递引出细胞膜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与图片较快地了解细胞膜作为细胞生命系统边界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教材与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将细胞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有机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对细胞形成系统的认识,也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教学,既可以开展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以翟中和院士关于细胞生命的精巧说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展示部分细胞的显微图片及完整生蛋黄实物。
学生思考:细胞如何分界?
引出新课: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师课前先联系实验员准备好开展实验的相关材料与器具。
)
学生阅读实验内容,完成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实验材料为何选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教师进行评价与补充,引导学生体会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实验成功进行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及步骤,特别是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细胞膜的制备过程。
教师在旁巡视与指导。
教师精讲: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与蛋白质)
学生阅读:与生活的联系(P41)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引出:细胞墨的功能。
教材采用的是通俗易懂的文字,又用了类比、打比方等手法,学生理解比较简单,因此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掌握了解。
教师最后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与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
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对比引出细胞壁,介绍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小结: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细胞膜的成分、功能。
布置课堂练习,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巩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