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上升。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已经从2008届的1%上升到2012届的2%。
但是,创业大学生都普遍发现自主创业的道路十分艰难。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创业实践,各大高校都很重视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从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教学及专业教学体系等宏观角度提出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体系和实践能够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但也应该注意到,对于财经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并不是独立于课程教学之外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渗透在某些专业课程教学中。
通过创业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不仅可以巩固专科课程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开创创业思维,培养创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1.传统教育的弊端影响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传统教育的弊端仍继续存在,也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与有效实施。
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考核评价以知识为导向,忽视能力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教育,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传统教育弊端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理念,没有渗透进学校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成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仍局限于第二课堂的地位。
因此,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
神的熏陶和教化而潜移默化地生成。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把创业实践与知识教育完美结合,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实施。
3.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而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
英美等国已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教材。
但在我国,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在选择教材上存在较大局限性。
在隐性课程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4.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如何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于高校来说,目前创业教育师资大多不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不熟悉企业管理,自然对于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
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师资,但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历,而成功的创业者普遍缺乏学术背景和授课经验。
5.创业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近些年创业教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然是“走过场”的居多,创业大学生真正能享有的實惠屈指可数。
在政策层面,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但这些鼓励政策大多缺乏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优惠措施在实践中很难落实;在社会、家庭层面,家长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还存有较多疑虑。
即使祖辈有成功的从商历史,大部分家长也希望子女能有稳定的工作。
有数据显示,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所谓的“铁饭碗”岗位还是被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由此可见,要进一步发展高校创业教育、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需要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与正确引导。
二、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开展如此之成功,离不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的产业化等。
正是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新加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良好态势,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
早在1959年,政府就确立了“实用教育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指导思想。
后来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确立了“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根据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新加坡高校设置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开始偏向实用性。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政府开始重视并扶持本地企业的发展,给予本地中小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后来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1世纪以来,新加坡政府组织“全国创新行动计划”,并由总理亲任“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主席。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国内高校纷纷开始设置创新课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由此可见,政府意识到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在高校中,成功实施创业教育就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新加坡高校为了提高自身创业教育成功的可能性,高薪聘请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课程教材的开发等方面,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上,新加坡高校采用了很多方式。
如从全球招募具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的优秀师资。
其中,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等有很多都是从全球范围内高薪聘请的。
3.创业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由于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硬件设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
新加坡很多高校增加了课外辅导课节数以突出个别辅导,相对减少教师直接授课节数。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创新互动式教学,这样在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师生在课堂交流互动中互相启迪,更加了解对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
围。
同时,还采用课堂现场角色模拟、优秀案例分析、拓展训练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4.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的产业化。
新加坡在高等教育方面非常重视实践,提倡大学教育与工商业紧密结合,注重高等教育成果产业化。
高校均建有承接科研生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重视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创业发展理念和风险支持。
高校重视将创新成果产业化,激励师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科学的产业链。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创业教育具有地域特色,新加坡的创业教育经验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内某些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进做法也无法直接移植。
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融合本地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
1.建设本地化多维度发展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本地化努力: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层次、专业,采用不同内容、形式、方法,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方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应具有知识性、普及性;面向特定学生群体的课程应具有专业性、实践性。
2.建设开放分布式的创业实践基地
利用现有条件,将基地建在校园和社会的每个可能的角落。
建成形式多样、功能互补、内外结合、资源共享、创新创业一体的开放分布式创业实践平台。
以网络创业平台为例,自建的电子商务孵化平台以及淘宝等公共平台的网络创业,都能成为培育创业的新领域;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之余,也需要利用校外资源,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在拓宽学生创业实践道路的同时服务社会。
3.打造三结合师资队伍
利用学校的教学特色,着重打造校内与校外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创业师资队伍。
形成以学者为引领、企
业家为支撑、骨干团队为主力、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参与,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团队。
4.聚集各方资源建设创业基金平台
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创业基金,支持创业教育:由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成立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由社会慈善机构捐助成立創业基金,拨款用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资助和职业发展培训;政府相关部门为支持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引进社会风投基金,吸引社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