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黄加术汤(寒湿症)

麻黄加术汤(寒湿症)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麻黄9克、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怯湿。

[主治] 风寒夹湿痹讧。

身体烦疼,无汗等。

[本方点滴] 本方即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

方中配白术健脾燥湿,白术配()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

白术不像羌活只怯表湿,白术能健脾运湿,所以白术即治表又治本。

[应用]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麻黄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简单记法] 方名四味药[用法] 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疼者。

发热,日晡(下午3—5时)所剧者。

[本方点滴]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怯湿。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开启上方肺闸门,通调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

薏苡仁利湿且清利,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银屑病等。

麻黄汤《伤寒全生集》[药物组成] 桂枝、川芎、防风、羌活、炙甘草(甜草)、麻黄、杏仁[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辛温发汗,疏风止痛。

[主治] 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腰背项强拘急,发热如灼,恶寒无汗,脉浮紧。

《伤寒全生集》麻黄汤与《伤寒论》麻黄汤有何异同?共同点:共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方均可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主治:《全生集》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较《伤寒论》麻黄汤为重。

表现为发热如火炽,头痛如斧劈等。

组成功效:《全生集》麻黄汤视为《伤寒论》麻黄汤加防风、羌活、川芎组成。

加防风、羌活增强发汗解表功能。

川芎与羌活善治头痛,又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其中川芎善治头顶疼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后脑连项痛,防风以加强疏风止痛之效。

大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6克、石膏18克、麻黄12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3克[寓意记法]桂草食黄杏、生枣。

[原方对照]桂草石黄杏、生枣。

[说明]桂,姓;桂草,寓一姓名。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表实证,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汗闭,烦躁,口渴,脉浮紧。

《伤寒论》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方药】麻黄三两(去节)(9克) 桂枝二两(去皮)(6克) 甘草一两(炙)(3克)杏仁七十个(去皮尖)(9克) 白术四两(12克)【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原文】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二十)【解说】本文主治寒湿在表之证。

寒湿困表,郁遏卫阳,经脉不利,可见身体疼痛而有烦扰之象,并可见有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

风寒在表,理当发汗,然因湿邪之存,又不宜过汗,以“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存,是故不愈也。

”惟用麻黄加术汤寒湿并去,表里同治。

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寒湿。

湿邪盛者,可易白术为苍术。

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运用】一、外感寒湿萧琢如医案:黄君,年三十余。

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

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

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

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

处方:带节麻黄2.4克,桂枝2.1克,光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苍术3克。

连投2剂,诸症悉平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2年版)按语:本案寒湿证重,又体肥多湿,故以苍术易白术,加入麻黄汤内,以增发汗祛湿之力。

二、湿痹赵明锐医案:王某某,男,农民。

因在田间劳动,忽着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周身关节烦痛,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为甚,局部指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体沉重,举步艰难。

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大而数。

曾有医生给服过五皮饮加减之类无效。

脉证相参,诊为湿滞肌表留于肌肉,风湿相搏,投以麻黄加术汤,嘱勿大汗。

服2剂后,疼痛稍减轻,但浮肿消退。

上方加羌活、苍术各15克,继服2剂后疼痛大减,以后调养数日痊愈.按语:寒湿外侵,留着经脉,气血不利,而致身疼,正合麻黄加术汤之证,投之果效。

三、风隐疹(荨麻疹)刘柏医案:姜某某,男,20岁,1977年11月10日就诊。

二年前患者睡湿炕而得此病。

每年冬、春季受风寒或接触冷水即发。

疹从四肢起后渐慢延到周身,时起时消。

起时瘙痒难忍并伴肤痛,夜不得眠。

来诊,见全身有散在痒疹,舌苔白腻,脉浮而紧。

此系风寒湿邪郁于肌肤不得透发而致,当用疏风散寒祛湿之法。

拟麻黄加术汤2剂。

病人服药后周身出微汗,痒疹消失,病愈。

1年后追访未再发。

按语:病起于寒湿袭表,又见寒湿在表之舌脉,直辨为麻黄加术汤证,甚是。

四、风寒肿块朱大伟医案:王某某,男,45岁。

1984年10月10日诊。

患感冒已一月未愈,反而在右胸前出现一凸突性肿块,疼痛拒按,局部不灼红。

经用西药治疗未效。

刻诊:发热无汗,一身酸疼,舌苔白腻,脉浮缓。

此乃风寒之邪挟湿浊凝聚在肌肤经络之间。

治宜祛寒散湿、通络散结。

麻黄、白术、红花各12克,桂枝、杏仁各10克,甘草3克,甲珠6克。

服2剂后肿块消失.按语:无形风寒之气挟有形湿浊之邪,凝聚不解,着于肌肤经络,发为凸现之肿物,俱见寒湿在表之伴症。

是用麻黄加术汤解开寒湿之凝,加红花、甲珠以通开经络之滞也。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金匮方,风寒湿痹体烦僵;身痛无汗从表解,散寒祛湿效力张。

组成:麻黄15 桂枝12 杏仁12 炙甘草10 苍术15服法:水煎温服。

功效:散寒祛湿解表。

《金匮要略》条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证恶寒无汗,身痛头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医案一张某,男,38岁。

初春之时,因骑自行车汗出而受风。

自述左侧太阳穴处疼痛剧烈,以致夜不成眠,无汗出。

舌苔滑腻,脉弦紧有力。

予麻黄加术汤。

每次服药后皆得微汗出,服药一剂,疼痛明显减轻,二剂服尽,头痛消失。

医案二高某,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麻黄加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lOg(去节) 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 杏仁12g(去皮尖) 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ra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i,去滓,温服80ra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者,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葛根汤中,其淀粉能防麻黄碱的挥发,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作用,减少麻黄毒性;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蒽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作用,并使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功效;栝蒌实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

[浙江中医杂志,1981,(5):199](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我认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故本证以用苍术为佳。

[金匮诠释.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5.麻黄、桂枝、白术(或苍术)、甘草。

水煎服。

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名麻桂术甘汤。

[脉因证治]6.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

治伤后着寒,名麻桂温经汤。

[外科补要]7.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胡五分,羌活五分,生甘草四分,当归梢四分,防风四分,炙甘草三分,黄芩三分,五味子九个。

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临卧服。

治秋冬每夜五更咳,连声不绝,至天明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心下痞闷,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疼痛,痰唾涎沫,晚神昏哈欠,不进饮食,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杏仁6g 薏苡仁9g 炙甘草6g。

上4味以水600ral,煮取200ml,分温两次服。

(功效)轻清宣泄,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证。

症见一身尽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发热日晡较甚,舌苔白腻,脉浮数。

(临证加减)1.急性风湿热:本方加老鹳草、秦艽、威灵仙等,以增强祛风湿、强筋骨之力。

2.急性肾小球肾炎:日晡发热,水肿不甚者合小柴胡汤加茯苓、黄藤、地骨皮,以清化湿热。

3.风湿痹证初起:若颈项强者加葛根、当归、桂枝;足膝肿痛者加防己、细辛、桑枝等。

4.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痹证:治疗基本方为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姜黄、海桐皮。

颈项强者加葛根;足膝肿痛者加防己、牛膝,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加石膏、生地、桂枝;关节漫肿痛者加白术、茯苓;皮肤见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

仲国医药学报,1990,(3):25]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扁平疣:基本方为麻黄8g,杏仁10g,薏苡仁60g,甘草8g。

每月1剂,水煎服。

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陈皮;疣面硬结者加僵蚕。

效果较好。

[陕西中医,1981,(1,:6]6。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银屑病:病情均为寻常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