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药物治疗
2、稳定细胞及溶酶体膜,减轻黏膜细胞的炎症 破坏作用
3、抑制巨嗜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减 少炎症部位炎症细胞的聚集。
4、抑制磷脂酶A2,阻止细胞膜磷脂中的结合花 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花生四烯酸,从而使白三 烯、前列腺素、血栓素IL-1等炎性物质减少。
柳氮磺吡啶(SASP)片的作用机制
1、抑制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 2、抑制免疫反应 3、清除氧自由基
水杨酸制剂
黏膜损伤抗炎结构性COX1源自诱生性COX2↓↓
生理性PGE←— 花生四烯酸 —→ 炎症性 PGE
黏膜 防御因子
炎症 介质
用法——
• 初始剂量:0.5g/次,2次/d • 无不良反应者每1-2天增加0.5g至3~4g/d,
炎症性肠病 的临床药物治疗
定 义——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 )
专指病因未明的一组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指南:《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奥沙拉嗪(olsalazine) ——巴柳氮(balsalazide)
用法及用量 0.5g/片,1g,4次/日,口服 优点: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缺点:价格昂贵 适应症:对SASP不能耐受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强的松
机制:非特异性抗炎、抑制免疫反应
1、降低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肠黏膜渗出;
溃疡性结肠炎
隐窝 脓肿
2、克罗恩病 右半结肠 节段性跳跃式
内镜下:肠壁僵硬、肥厚,肠腔狭窄 黏膜充血、水肿,铺路石样 多发溃疡:椭圆型、线型、圆形 纵行延伸、边缘隆起
三、X线钡剂灌肠 小龛影、充盈缺损、铅管状
四、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贫血、 低蛋白血症、 低钾血症、 代谢性酸碱中毒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类型
一、环境因素 发病率逐年↑ ——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欧美 现象 /环境微妙关系——饮食、吸烟、暴露 二、遗传
一级亲属——显著>普通人群,配偶正常 单卵双胞——显著>双卵双胞
多基因疾病、遗传易感
三、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有微生物感染,无恒定关系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对自身正常肠道菌丛——异常免疫反应
3、病变范围 4、病期:活动期、缓解期
克罗恩病的临床类型
①肠梗阻型 ②慢性肠炎型 ③腹块型 ④急性阑尾炎型 ⑤出血型 ⑥腹膜炎型
诊断
1、持续/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2、伴/不伴有不同程度——全身症状 3、除外感染性肠病、(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 4、加典型结肠镜1项及黏膜活检或典型钡剂灌肠
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输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
二、药物治疗
(一)氨基水杨酸制剂:
首选—— 柳氮磺吡啶(SASP)片 在小肠内很少吸收,到达结肠后在细菌作用下分解 5—氨基水杨酸(5-ASA) + 磺胺吡啶 5-ASA与肠黏膜直接接触,发挥治疗作用,粪便排出 磺胺吡啶及其产物吸收入血,发挥副作用,肾脏排出
大肠杆菌O14与人结肠上皮之间有共同抗原 细菌感染肠黏膜→诱导产生自身抗体 抗生素、微生态制剂——部分有效
临床表现
1、腹泻: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
粪便量增加(>200g/d) 粪质稀薄(含水量>85%)绝大多数
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大便呈稀水样、糊状、黏液、脓、血便 原因:炎症→大肠黏膜——水钠吸收障碍
初发型——首次发病 慢性复发型——最多见,发作与缓解 慢性持续型——间以症状加重急性发作 急性暴发型——少见,起病急、病情重、
全身毒血症、有并发症
2、病情严重程度:
轻型-——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 无发热、脉速、贫血,血沉正常
中型——介于二者之间
重型——腹泻频繁,明显黏液脓血便 有发热、脉速、 血红蛋白下降、血沉快
注意问题:
能否顺利达到结肠——肠梗阻 能在结肠停留多长时间——腹泻 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思密达吸 附
5-ASA特殊制剂
—— 美沙拉嗪(mesalazine)
纯的5-ASA制剂,特殊高分子材料包 裹,缓释或控释剂型,可在限定时间或特 定pH环境中在回肠末端释放出5-ASA,对 溃结及部分小肠克罗恩病有效。
淀粉样变性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 (Sweet syndrome)
辅助检查
一、粪便检查
1、常规:肉眼:黏液、脓、血便 镜下:红C、脓C、巨噬C
2、隐血 3、脂肪滴
二、结肠镜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重要手段之一 直接观察、确定范围、钳取活检
1、溃疡性结肠炎 左半结肠 病变连续性、弥漫性、逆行性 充血、水肿、糜烂、多发性浅溃疡
↘ 结肠运动功能失常
反映病情轻重 ——
排便次数、粪质形状、便血程度及颜色 轻:2~4次/日,粪质糊状,便血轻~无 重:10次/日,粪稀薄,脓血多,血量大
反映病变部位——
鲜红~暗红:远端~近端
2、腹痛:
规律——腹痛→便意→便后缓解 ,伴里急后重 部位——多数:左、下、全 克罗恩病:右下腹 性质——无、腹部不适/轻、中腹痛 并发症、中毒巨、炎症波及腹膜——剧痛
完整诊断包括:病程、病情、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菌痢 2、阿米巴肠炎 3、血吸虫病 4、大肠癌 5、肠易激综合征 6、其他:肠结核
治疗
原则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手术治疗 四、对症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活动期——充分休息 饮食:少渣饮食、营养丰富 支持疗法——重/暴发型
维持2~3周, • 无效再增加至4~5g/d, • 疗程8周,然后减量至2g/d,维持6~12个月
适用于——
• 轻、中型及 重型经糖皮激素控制后
副作用:
剂量相关性(毒性反应、过量)
—— 恶心呕吐、食欲↓、头痛
上腹部不适、网织红↑
皮肤青紫色、精子减少
体质相关性(过敏反应)
—— 皮疹、粒细胞↓、溶血
3、发热:活动期可有发热, 少数克罗恩病仅有发热,而无其他任
何肠道症状
4、其他:贫血、右下腹包块 腹胀、食欲↓、恶心、呕吐
5、肠外表现:
国内少见 、克罗恩病多见 可缓解/恢复:口腔复发性溃疡
外周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 坏疽性脓皮病 巩膜外层炎 前葡萄膜炎
共存/无变化:骶髂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