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医药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38-0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杨吉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医医院(755000)2012年7月25日收稿1.2.4忽视中药的用量:中药和西药一样,既能调节人的生理功能,治疗疾病,又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引起不良反应。
这与其用量密切相关。
对不属于有毒中药的药物,超量用药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人参过量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0]。
对安全用量范围的药物,长期服用毒性成分也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
如长期服用牛黄解毒丸可引起砷中毒,长期泡服番泻叶可能发生低血钾,也可能导致肝硬化[11]。
久服雷公藤片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12]。
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用法用量是安全用药的基本保证。
1.3中西药物联用不合理1.3.1忽略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西药的配伍禁忌已引起重视,而中西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易被忽略,如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不宜与四环素类同服,因为会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吸收;牛黄解毒丸不宜与亚铁盐同服,容易产生有毒物质[13]。
1.3.2不适宜的中西药物合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提高临床药物疗效、缩短病程,中西药物联用被广泛应用,但是,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如含钾的中药夏枯草、白茅根配伍保钾利尿药易产生高血钾;一些酸性中药(如山楂、乌梅)与磺胺类药合用会出现结晶尿、血尿等[14]。
2探讨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2.1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滥用引发的不良反应危害极大,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非常重要,卫生部颁发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规范。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伤害。
2.2个体化给药: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都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疗效。
2.3联合用药应考虑周全:在药物联合应用中以抗生素联合应用最为广泛,而滥用的现象也最多见。
有些人在使用抗生素时喜欢“撒大网”,多种抗生素齐上阵,总认为越多越好,抗生素之间除了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外,还可以产生拮抗作用及增加毒副反应,如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药物联用会影响疗效,头孢丙烯分散片与阿奇霉素合用将影响头孢丙烯的杀菌效果,因此,需要联合时应做到合理联合用药,使联合后药物的疗效增加,毒副作用下降。
2.4通过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通过药物咨询服务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使患者更好地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药师应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向患者作好用药的说明解释。
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5推荐时间药理学:合适的给药时间可以有较好的疗效,人体内的药物浓度是受其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每一种药都有其最佳的给药时间。
所以,一定要考虑到人体的生物节律,以制定最佳给药时间和合理用药方案[15]。
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早晨7:00~8:00一次给药效果好。
高血压患者可采取与血压波动相对应的峰值时间给药,即上午7点和下午2点为宜。
他汀类药物宜在傍晚或睡前服用[16]。
所以,合理掌握用药时间是成功治疗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17]。
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做好这门功课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用药的目标———安全有效适当经济,使全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骆惠娴.门诊药房咨询服务与合理用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3):105.[2]周新,刘瑞凝,李宏杰.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87-89.[3]姜文谊,陈莉.我院2008年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导报,2009,6(22)189-191.[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6-97.[5]谢惠民.合理用药[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27,101-102.[6]赖晓云,陈祖英.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101-102.[7]齐中元,范克云.试论中药的毒性与合理用药[J].淮海医药,2005,23(1):63-64.[6]张永强.合理使用中药[J].中国执业药师[J].2008,51(3):20-21.[9]翁维良.中药不合理用药与药害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3,(2):190-192.[10]刘东梅.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合理使用中药[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6):48-49.[11]骆小娟,王荣芳.番泻叶的功效及不良反应[J].北京中医,2002,21(3):165-166.[12]王春雷,芦柏霞,候桂兰.中药不良反应浅析[J].安徽医药,2006,1(3):220-221.[13]杨兵,梁翠徽.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临床配伍点滴[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3(19).[14]黄海英,胡聪,张书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1):35-36.[15]刘志强.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89.[16]文海棠,陈淑婷,汤异玲.依据时辰药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业,2011.20(2):63-64.[17]杨立夫.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53-154.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近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R )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
同时,患者对ADR 的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有的患者更是出现了不必要的惊慌,临床大夫很感棘手。
正像许多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样,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弊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ADR ,既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从ADR 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出现ADR 的药品,首先是合格药品,而不是假药或劣药;其次是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药品固有的性质决定的,因而它的性质决定了不良反应必然发生,只不过发现和控制它的时间有早晚而已。
“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品,即使人参这样的滋补保健品、维生素类药品等,如果超剂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由于不良反应严重,国家药监局紧急停止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382012年9月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等中药注射剂,已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国家药监局对中药注射剂进行重新审评。
中药成份相当复杂,发达国家的植物制剂一般也都由单味药组成,即使是复方制剂也多为2~3味,不超过5味是其基本要求。
而我国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中,属于复方制剂的有50余种。
其中原料药在3味以上的30余种,超过5味的10余种,超过7味的10种左右,清热解毒注射液等品种有的多达12味。
目前最常使用的双黄连粉针由3味中药组成、茵桅黄注射液由4味中药组成,清开灵注射液由8味中药组成。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具有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明了,加之中医用药又多属复方,而注射剂的原料药味越多,制备工艺难度越大,其质量标准、化学成分、毒性大小等难以控制,研发难度更大。
从目前情况看,中药注射剂最突出的问题是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有些有害物质以目前的生产技术难以控制,而这些物质也正是临床上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临床实践证明:蛋白质由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可致过敏,鞣质可引起红血球凝聚,重金属能造成蓄积中毒,树脂及草酸盐能造成脏器损害,砷盐有神经毒性等等。
因而有些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如何避免等尚不明确。
比如,紧急停止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临床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白带、尿路感染、痈疖等的治疗。
经检测其至少含有48种化学成分,且主要检测成分是甲基正壬酮。
但是,到底是哪种成分对哪种细菌有抗菌消炎作用却不十分清楚和明了,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很难弄清是哪种药或哪种成分出问题的情况下,再加上个体差异,采取的抢救措施很难有保障,就很容易出危险。
客观地讲,药物不良反应(ADR )是随药物治疗作用产生的一种意外有害反应,是与生俱来的,要彻底消除ADR ,依目前的科技水平,显然并不现实、也不可能做到。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质量标准、生产工艺,降低药品中的杂质含量和非药用成分;临床使用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症、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减少药物不合理的联用等,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
2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根据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分为A 、B 、C 三型。
A 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相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等均属A 型不良反应。
B 型不良反应:是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其特点是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而且时间关系明确。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
C 型不良反应:是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其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其发生机理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已停止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相关的七个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B 型不良反应,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来看,多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包括:皮肤和全身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咳嗽、口干、气促、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喉头水肿等,有死亡病例报告。
3加强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的体会和措施3.1加强培训学习。
医、护、药相关人员都应认真学习药品说明书,正确配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应尽量减少配伍使用,浓度不宜高,控制输液滴数,输液速度不宜快。
3.2高度重视。
加强医疗安全,重视用药安全。
医生正确、合理使用药品,护士加强巡视、询问,药剂人员加强审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