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编】一.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1.为其它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的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二.人格的定义1.集合式定义:罗列出一些人格成分,人格被描述为这些元素的集合。

2.整合式和完整式定义:特点是强调人格为个体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

3.层次性定义:特点是将人各分为若干层次或等级,越是上层的结构越具有整合的作用。

4.适应性定义:强调适应性功能。

5.个别性定义:特征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6.代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的代表性行为范式,他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

人格是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是后天学习,习得得到的。

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含有道德含义,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个心理特征。

主要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人格的基本特质1.人格的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活经历、教育环境等,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人格的统和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是思想,情感,行为的和谐、一致、统一的整体。

4.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很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第二编】【弗洛伊德理论】一.人格结构最初,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后来他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早期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1.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2.自我(Ego):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3.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二.人格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2.死的本能: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

三.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吮吸来获得口腔的满足,第二个阶段是婴儿长出牙齿后,有攻击的感受,开始用啃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2.肛门期。

一岁到三岁,靠排泄来体验快感。

3.性器官期。

三岁到五岁,恋母情节、恋父情节、阉割焦虑、阴茎妒羡的解决。

4.潜伏期。

六岁到青春期,儿童的性活动已经不再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性的驱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5.两性期。

青春期,攻击和性本能变得活跃,渴望去寻求真正的异性关系,并以成熟的、成人的性活动为最终目标。

是前面各阶段的发展趋势加以扩展,并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奠定了成人的行为模式。

四.梦心理学1.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对人的愿望的迂回满足。

梦是过去特别是儿童时期那些被压抑和排斥的潜意识欲望的改头换面的复活。

2.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四种:凝缩、置换、象征和润饰。

五.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1.压抑:在个体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

2.投射:是个体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

3.反向形成:将不呵护自己态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显现出来。

4.转移或代替: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不具威胁的对象上,以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

5.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以证明自我的价值。

6.否认:既不承认客观现实、扭曲对现实的认知,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无法达成的愿望,从而减低内心的焦虑。

7.升华:是指人们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悲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荣格理论】一、人格结构1.意识和自我。

与佛洛依德相似。

2.个体潜意识和情节。

个人潜意识有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观念丛,称为情节。

情节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做出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二.梦心理学荣格认为:1.梦是集体潜意识(而非个体潜意识)的表现形式。

2.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而非伪装或扭曲的表现)。

三.人格动力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机,也是人类的天性。

四.人格结构1.生活风格: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2.如何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三条途径:(1)看他的出生顺序(2)对早期的回忆(3)对梦的解释3.社会兴趣: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第三编】【霍尼理论】一.人格结构1.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2.真实自我(Real self)是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

3.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是纯粹的虚幻,不可能实现的。

【弗洛姆理论】一.人类的需要1.关联的需要。

人类与自然失去了密切关系,所以个体间要建立相互关照、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关系。

2.归根的需要。

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希望有所归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需要。

3.超越的需要。

是人类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4.认同的需要。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人们要得到认同的需要。

二.人格类型1.接受型。

2.剥削型。

3.囤积型。

4.市场型。

5.官僚型。

6.建设型。

【沙利文理论】一.人格结构1.人格化。

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这一过程称之为人格化。

2.自我系统,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

3.选择性忽视。

指简单地忽略或者拒绝不和谐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从前一样运作。

4.非我。

由焦虑造成,它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

非我是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

【埃里克森理论】一.人格动力1.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2.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

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时获得重要他人的认可,但一直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客体关系理论】一.心理异常的原因1.主客体界限不清。

客体关系论强调,一个正常的人需要有明确的主体与客体或他体得界限,而且要能正确看待人我之间的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和彼此所处的地位。

2.双极整合缺乏。

3.早期家庭亲情的缺乏。

【第四编】【华生理论】一.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由遗传而来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在这一问题上,华生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

华生认为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改变的,他特别强调童年期人格变化的重要性。

二.人格研究方法1.研究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

2.研究一个人的成就。

3.运用各种心理测验。

4.研究一个人的业余爱好。

5.研究一个人在生活情境中的情绪表现。

【斯金纳理论】一.人格的形成与改变1.强化的类型(1)正强化。

指呈现某一能够加强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刺激物对个体进行刺激,这种刺激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2)负强化。

指撤去某一能够加强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刺激物对个体进行刺激,这种刺激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3)区别:正强化是在行为发生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负强化是在行为发生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

二.研究主题斯金纳主张,处理不期望行为的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一.人格适应1.冲突类型(1)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2)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指个体对同时面临的两个具有同等强度的否定性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3)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指当某一个目标物对个体极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时,个体所产生的冲突。

(4)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指当两个目标各自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难以抉择时,导致个体产生的冲突。

【第五编】【马斯洛理论】一.人性观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1.需要的种类2.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人只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式排列。

处于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一次上升时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只有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依此类推。

三.高峰体验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于完美的体验。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自发的、不需要努力而达到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时的体验和状态。

【罗杰斯理论】一.人格动力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自我实现的倾向。

二.中心疗法1.治疗目标2.治疗技术3.治疗条件(1)真诚一致(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3)设身处地的理解【第六编】【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人格结构1.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技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型的行为。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一.人格结构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是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社会中各个成员所共有的特征。

个别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彼此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概念。

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他们是个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支配个人的一贯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