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1、意象表现 (3)2、氛围表现 (3)(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1、爱情的悲剧性 (4)2、亲情的悲剧性 (6)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一)社会原因 (9)(二)家庭原因 (9)(三)个人情感原因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

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embodiment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tore apart the appearance of colorful life coldly, exposing deep human nature of selfish, dark, hypocrisy and lonely.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using images and atmosphere performance, construct a desolate art style, plusing theme, the character and the tragic end of narra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gradually form her novel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mainly analzing these factors briefly from soci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 age of Eileen Chang liv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rest society, with the rupture of her parents’feelings and the rupture of the love of Hu lancheng. A ll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sad tendency of her creation thought..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wo aspects to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grasping the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Desolate Tragedy consciousness Novel Eileen Chang一、引言: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

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后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1于我而言,她的悲情,她作品的凄凉,则是一种绵延不尽的苍凉。

《传奇》和《流言》似乎也印证了她的一生。

她和她的作品就这样出传奇般的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2她用她的切身经历去挖掘人性的本质,用那苍凉的手势勾勒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和冷漠,以一种几乎冷酷无情的姿态叙述了一个个悲凉的传奇,穿越时空,永不停息。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独特,在许多方面都蕴含了悲凉的韵味,正是她小说中所渗透出来的这种悲凉形成了其苍凉的艺术风格,而其苍凉的风格与笔调也使其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流露出阵阵寒意。

1、意象表现心理学家认为,意象是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知觉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也就是“人心营构之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融合。

张爱玲则善于将各种自然意象、社会意象融入到小说之中,并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张爱玲娴熟就轻的将各种意象融入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文化观照中,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主观感受。

“月亮”“镜子”等有些意象的运用,成为张爱玲所独有的写作标志,成为“张腔”“张韵”的代言。

《金锁记》中有几次对“月亮”的描写:“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下的眼睛”;3“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她的双脚也在那死寂的影子里。

”4《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也有对月亮的描写:“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片。

”5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将“月亮”这一意象巧妙的注入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其在夜晚散发出汩汩凉意。

不用了解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在字里行间,就能感悟到作者作品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凉意。

意象在张爱玲小说的标题中运用的也比较多,且极具象征性。

花,是张氏小说标题中出现最多的意象,然每一次的意义都不同。

《花凋》以花的凋落,象征在青春之际被摧残而早夭的少女的悲惨命运。

《茉莉香片》中抛却茉莉的清新淡雅,只剩下人生的苦涩悲凉。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象征热烈的情妇,白玫瑰象征圣洁的妻子。

无论意义有何不同,这些“花”都避免不了凋零,枯萎,甚至摧残的命运,张爱玲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这些万千的意象像人们传递这种渗入骨子里的苍凉。

2、氛围表现意象往往与所营造的氛围密切相关,凄凉的意象定然会形成寒意的氛围,而张爱玲更借助一群象征性的意象烘托出一种凄寒悲凉的氛围,将小说的悲剧性意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茉莉香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

”6在这里,“鸟”在屏风上是它不能选择的,生来就禁锢在屏风上,死了,病了,也还在那里,隐隐的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命运的无力和悲剧感。

此外,色彩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的一个重要特色,张爱玲对色彩是极其敏感的,将色彩运用在文字中,使整个作品罩上了一种诡异寒彻的氛围,这也是构成她作品苍凉之感的一个原因。

墨縤,蓝,石榴红,雪青色,是她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色调。

张爱玲自己说过:“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7正是这些色彩的使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悲凉,更能体现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奇妙的比喻,诡异的色彩运用,和她小说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象征和意象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色。

这种语言则不是温润华美的,它是犀利,尖锐,寒意刺骨的。

读张爱玲的小说,悲凉的语言氛围,总是让人们陷入沉闷的悲凉,象征性的意象却又让读者感慨人生。

正如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8一样,她将她的创作悲剧意识注入文学,以悲凉的语言和苍凉的意象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