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组织
一、企业生产单位的组成
• • • • • •
生产经营和计划部门 生产控制及调度部门(总调、厂调、车间调度) 基本生产部门(车间、工段) 辅助生产部门 (原燃材料供应处、机动处) 生产服务部门 (运输、仓储、检验、计量) 生产技术准备部门 (研究所、设计科、工艺科)
二、 生产组织的合理化原则 1.连续性 2.平行性 3.比例性 4.均衡性 5.适应性
3、平行顺序移动
在整批零件尚未全部完成前道工序的加工时,就先 将其中部分已经完成的零件转入下道工序加工。因长 短工序的次序不同有两种安排方法: 第一,当前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小于或等于后道工序的加 工时间时,加工完毕的每一个零件应及时转入后道工 序加工,即按平行方式逐件转移。 第二,当前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大于后道工序的加工时间 时,只有在前道工序完工的零件数量足以保证后道工 序连续加工时,才开始将前道工序完工的零件转入后 道工序。
特
征
连续性生产
离散性生产
效率
用户数量 产品品种数 产品差别 自动化作业 设备布置的性质 设备布置的柔性 生产能力 扩充能力的周期 对设备可靠性要求 维修的性质 原材料品种数 能源消耗 在制品库存 副产品 较少 较少 有较多标准产品 较易实现 流水式生产 较低 表2-1可明确规定 连续性 离散性 较长 高 局部检修多,停产大修少 较少 较高 较低 较多
在连续性生产中工人长期从事简单生产易产生疲倦 情绪,反而于效率不利。
U 型生产单元一人多机
3、按生产的重复性和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划分 • 大量生产 -- 其特点是产品固定、品种少、产 量大、生产的重复性高。 • 成批生产 -- 其特点是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 品有一定的产量,生产有一定的重复性。 • 单件生产 -- 其特点是产品品种繁多而且不稳 定,每种产品的产量也很低
柔性
较多 较多 有较多用户要求的产品 较难实现 批量或流水生产 较高 模糊的 较短 较低 多数为局部修理 较多 较低 较高 较少
连续性生产和非连续性生产最显著的特征是:
1.连续性生产效率高,离散性生产效率低; 2.连续性生产柔性低,离散性生产柔性高; 鱼与熊掌的问题?? 如何同时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柔性? 尽量使用具有柔性功能的设备; 尽量使工人操作变得简单且标准
思考题
• 离散生产
• 连续生产
大量生产
单件生产
MTO
MTS
顺序移动
平行移动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节 生产单位的基本组织形式
企业是由不同的生产单位和部门组成的,企业必 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生产单位并在各个生 产单位配备相应的机器设备,采取一定的专业化形式, 使企业在空间内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协作联 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确定了企业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形式。
第二章 生产过程组织
• • • • 生产过程的构成 生产类型 生产组织的合理化原则 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生产过程及其组成
什么是生产过程?
一、生产过程的构成(制造型生产) • 生产过程,是通过物理、化学或自然力作用将 原材料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过程. 比如钢铁生产:炼铁和炼钢为化学作用,轧 钢为物理作用,钢材的空冷为自然力作用 • 生产过程分为: 广义生产过程和狭义的生产过程(基本生产 过程)
必
二、在制品在工序间的移动方式 1、顺序移动方式--顺序移动是指一批零件在上道工序 全部完工以后,才整批转送到下道工序去加工。
M1 M2 M3 M4
n=4, t1=10, t2=5, t3=15, t4=10 T顺 = n∑ti =4×(10+5+15+10) = 160 搬运次数=3
T顺
0
20
40
广义的生产过程:
1 、技术准备过程 --生产系统的设计、新产品开发、技术 改造等(设计院、研究所)
2 、基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过程 ----- 主要产品的生产过程(投料 --- 产 出)(生产计划科、调度科)
3 、辅助生产过程 --动力(水、电、汽)、维修(备件生 产)等(机械动力科) 4 、生产服务过程 -- 材料、原料、在制品、产成品的供应、 运输、仓储等(原材料处、运输处等) 5、附属生产过程—副产品的生产
离散型批量生产示意图
工件1 工件2 工件3 粗车区 粗铣区 钳工区
车 精车区
10
磨床区
铣
热处理
精铣区
磨
10
热处理
10
10
钻床区
10
10
装配区
10
10
• 离散的加工装配型 -- 加工装配型的产品是由许多零 部件构成,而各个零件的加工过程是彼此独立的。所以 整个产品的生产工艺是离散的,制成的零件通过部件装 配和总装配最后成为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之间要求有一 定的在制品储备。 生产管理重点是除了要保证及时供料和零部件的加工质 量外,重要的是要控制零部件的生产进度,保证生产的 成套性,进一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积压。
3、综合形式 它是将上述两种专业化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4、生产单位专业化形式的选择
对象专业化设置生产单位的基本条件: 1.企业的专业方向已经确定 2.产品的结构\产量\品种较稳定 3.工种和设备比较齐全和配套 4.生产类型是大量大批或成批生产 工艺专业化设置生产单位的基本条件: 1.企业的专业方向尚未确定 2.生产的产品不稳定 3.专业化程度较低 4.生产类型是单件小批生产
特点: • 在顺序移动方式下,由于零件在各工序间都是整批 移动,所以组织工作比较简单,搬运次数少。 • 但每个零件由于在各道工序上的停歇时间不同,因 而都有等待加工和等待运输的中断时间,从而零件的 加工周期较长。
2、平行移动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中的每个零件在上道工 序加工完毕后,立即转移到下一工序进行加工。
备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主要区别
项目 产品 对产品的 需求 价格 交货期 设备 人员 MTS 标准产品 可以预测 事先确定 不重要,由成品库 随时供货 多采用专用高效设备 专业化人员 MTO
按用户要求生产,无标 准产品,大量的变型产品 与新产品
难以预测 订货时确定 很重要,订货时决定 多采用通用设备 多种操作技能人员
60
80
100 120
140 160
如果把工序间的运输时间忽略不计,则加工一批零件的 加工周期,等于该批零件在全部工序上加工时间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 T顺----一批零件顺序移动方式下的加工周期; n---零件批量; ti---一零件在第I道工序上的单件工时; m---零件加工的工序数目。
•自然过程--指劳动对象处于自然力作用下的过程
生产过程需要满足的要素
1. 质量: (1)生产质量。 2. 成本: 3. 时间: (1)生产进度。 4. 数量。
(2)设计质量。
(2)交货期限
目标:通过对上述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来满足 上述要素。
第二节
一、定义:
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是生产系统结构类型的简称,是产品的品种、 产量、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在企业生产系统的技术、组织、 经济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为什么需要对生产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管理。
M1 M2 M3 M4 T平顺
n=4, t1=10, t2=5, t3=15, t4=10 T平顺=n∑ti -(n-1) ∑ min(tj ,tj+1 ) = 4 ×(10+5+15+10) -(4-1) × (5+5+10) = 100 搬运次数=9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2、按生产工艺的特征划分
• 连续性生产-- 工艺过程是连续进行的,不能中断;生产的产品、 工艺流程和使用的设备都是固定的、标准化的;劳动对象按固定 的工艺流程连续不断地通过一系列设备和装置被加工处理成为产 品,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储存。
连续型生产管理的重点是要保证连 续供料和确保每一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行。 因为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现故障,就会 引起整个生产过程的瘫痪。由于产品和 工艺相对稳定,有条件采用自动化装置, 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
三、基本生产部门(车间、工段)专业化组织形式 1、工艺专业化形式 按照生产工艺性质的不同来组织生产单位。在工 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里,集中着同种类型的工艺设备 和同工种的工人,进行着相同工艺的加工 锻工车间 车工车间 铣工车间 热处理 电镀车间
钻镗车间
磨工车间
装配车间
工艺专业化形式的优点是: ①对产品品种的更换有较强的适应性; ②由于同类设备集中在一起,便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 ③便于进行工艺管理。有利于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工艺专业化形式的缺点是: ①在制品在车间之间辗转频繁、流程交叉重复,加工路 线长,运输费用增加; ②制品停放时间多,生产周期延长; ③车间之间生产联系复杂化,从而使计划管理、在制品 管理、质量管理工作复杂化。 工艺专业化适合于品种复杂多变,工艺不稳定的单 件小批生产类型。
M1 M2 M3 M4 0 20 T平 40
n=4, t1=10, t2=5, t3=15, t4=10 T平=∑t +(n-1)tL =(10+5+15+10) +(4-1) × 15 = 85 搬运次数=12
60
80
100
120
140
160
在平行移动方式下,一批零件的加工周期可按下式计算:
T平---一批零件平行移动方式下的加工周期; tL ----各道工序中最长的单件工时。
4、按接受生产任务的方式划分 • 订货生产方式(MTO)
•生产管理的重点是抓交货期,按“期”组织生产过程 各环节的衔接平衡,保证产品如期完成;
• 存货(备货)生产方式(MTS) •管理的重点应抓好供、产、销之间的衔接,防止库存 积压和脱销,要按“量”组织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 平衡,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