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分型分期治疗

脑卒中分型分期治疗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① 超早期(1-6h):病变脑组织变化 不明显;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细 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② 急性期 (6-24h):脑组织苍白、轻 度肿胀、神经、胶质及血管内皮细胞明 显缺血改变


③ 坏死期(24-48h):脑组织水肿明 显;大量神经细胞缺失、坏死;炎性细 胞浸润 ④ 软化期(3天-3周):脑组织液化 ⑤ 恢复期 (3-4周):坏死组织被清 除,胶质增生,脑萎缩
临床特征

有原发病或栓子来源 脑栓塞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尤常 见 多发性梗塞多见,尤其前、后循环同时发生 出血性梗塞多见 血管痉挛较明显 起病更急,数秒~数分即达高峰 易继发癫痫发作,出现脑膜刺激征较多 早期常有短暂意识丧失
脑栓塞的治疗
小动脉闭塞—腔隙性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 规范化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09年3月第48卷第3期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二级 预防)
建 议: (1)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 一次服用。 (2)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 丁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片剂或 胶囊),2 次/d。 (3)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 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 抗血小板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药物
脑卒中的预防


一级预防:未发病的人群: 健康教育及控制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已发病的患者对再复发的预 防
可控制的卒中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肥胖 缺乏体育锻炼 高血脂 嗜酒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大脑半球、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直 径100-200µ m) 动脉硬化引起梗塞直径<15mm,多为 3-4mm 临床症状分为五型:纯运动卒中、纯感 觉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构音障碍笨拙手综合征,共济失调轻偏瘫。 无症状型
深穿支小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
透 明 变 性
洋葱 皮样 向心 性肥 厚
2007年AHA/ASA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指南 唯一推荐阿司匹林
推荐大多数患者卒中发作后24~48小时内口 服阿司匹林(初始剂量325mg)(Ⅰ,A)

不推荐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独应用氯吡格雷 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Ⅲ,C)

急性缺血性卒中抗栓治疗中国 专家共识



对于不进行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应该使用阿司匹林100-300mg/d,2-4周, 75-150mg长期用药。 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在 溶栓后24h用阿司匹林100-300mg/d. 除非有阿司匹林禁忌,不推荐其它抗血 小板药代替阿司匹林。
溶栓药物治疗方法
① rtPA:剂量为0.9mg/kg ( 最大剂量 90mg), 先静脉推注10% (1min), 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min滴完。 ② 尿激酶:100 万IU ~150 万IU,溶 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滴 30min。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 ——来自国际循证与指南的证据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的治疗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管理指南——溶栓抗栓流程
Stroke 2007;38:1655-1711
卒中急性期未溶栓者尽早 给予ASA 实现血管再通。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
(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 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 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3)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 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 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 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4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1

由于NSAID与抗血小板制剂(如阿司 匹林)可以增加患者溃疡性胃肠道并发 症危险,故对于高危患者应给予必要的 胃肠道保护性治疗。
AHA2008专家共识 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



既往溃疡性疾病患者 既往消化道出血病史患者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 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消化不良或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60岁以上患者 使用皮质激素患者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凝治疗
Βιβλιοθήκη 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只 有在诊断为房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 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才适宜应 用抗凝剂。 过大强度的抗凝治疗并不安全,目前监 测INR 的推荐指标为2.0~3.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4
建 议: (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 小时内使 用抗凝剂。 (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 >180/100mmHg等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 性使用抗凝剂: ① 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 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 中。 ② 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C 缺乏、蛋白S 缺乏、活性 蛋白C 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 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 ③ 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 的LMW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非心源性
– 大血管性
血栓性 栓塞性
– 小血管性

心源性 原因不明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机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 机制
抗血小板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破 裂
血小板黏附激 活、聚集

纤溶
+ 血栓
纤维蛋白交联 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血细胞
凝血瀑布激活

抗凝
纤维蛋白原
相对危险性
2.0-4.0 1.8-2.5 1.8-2.8 1.5-2.0 1.2-1.5 3.0-4.0 1.5-2.0 1.5-2.0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 发病机制,可考虑选择做下列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生化全套)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Holter 头颅CT或MRI 颈动脉B 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MRA、CTA、脑血管造影(DSA) 如果需要,还应检查血半胱氨酸水平、血沉、 C反应蛋白、抗心磷脂抗体等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型及分 期治疗
循证医学 Evidence Medicine
个体化医学 Personalized Medicine
循证医学 Evidence Medicine
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I, II, III, IV 证据设 定不同级别推荐 限定的入组条件越来越苛刻 样本量越来越大 观察时间越来越长
耗费经费越来越高
个体化医学 Personalized Medicine
临床经验
分层分类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循证医学:提供方向性结论,把个体间差 异当作误差予以消除。对医生看病缺乏可 操作性 个体化医学:需要复杂的观察、检查,有 助于疑难病例诊断和治疗。但是资料之间 可比性较差

缺血性卒中临床分型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4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降纤治疗 (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降纤治疗:降纤酶、巴曲酶、 Ancrod等 建议: (1) 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 用降纤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 应积极降纤维治疗。 (2)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扩容治疗

对一般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而言,目前 尚无充分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支持扩容 升压可改善预后,但对于脑血流低灌注 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酌情 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 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中药治疗——待开发的领域

动物实验已经显示一些中药单成分或者 多种药物组合如丹参、川芎嗪、三七、 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可以降低血小板 聚集、抗凝、改善脑血流、降低血粘滞 度等作用。临床经验也显示对缺血性卒 中的预后有帮助。但是,目前没有大样 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临床效果和安全 性。
脑保护治疗

目前常用的有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阻 滞剂;兴奋性氨基酸阻断剂等。 亚低温可能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有关 研究正在进行,高压氧亦可使用。 总之,使用神经保护剂可能减少细胞 损伤、加强溶栓效果,或者改善脑代谢, 但是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 双盲、对照临床实验结果。
脑栓塞


心源性 60-75% 动脉源性 其他
病理生理



氧自由基损伤 钙超载 一氧化氮(NO)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炎症细胞因子的损害 缺血半暗带损伤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多见 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约25%可有TIA病史 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病 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加重 神经局灶体征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