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二)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
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

(二)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认为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一个典型的代表。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

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而“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三)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四)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意义: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心理学家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教育意义:抓住关键期和最佳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意义:教育要取长补短,长善救失,相信学生的潜能。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