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有特殊教育需求人群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正在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实践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就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
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科技中发展最为迅速,对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一极,不仅带来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便捷的生活方式,也将社会公平的理念植入人心。

“我们在为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雀跃得时候,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正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惊喜地关注着信息技术的一举一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


1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原则
技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一经引入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的质量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

1.1 正确运用缺陷补偿理论。

“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

”比如:听觉障碍学习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他们在视力上得到加强;视觉障碍学习者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

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扬长避短。

在听觉障碍学习者教学中,要更多地
运用表现实景的影视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视觉障碍学习者教学中,要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以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

1.2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视觉障碍的学习者,要突出听觉;对于听觉障碍的学习者,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

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3 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已有的材料重新组织,编制成教学软件和相应的素材库,它们是记录、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性是为科学性和技术性服务的。

三者有机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的魅力。

1.4 适度原则。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效率。

但凡事要讲个“度”,过犹不及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就不会突出,学生也容易产生厌烦或逆反心理,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
中的应用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2 让无声的语文课堂“胜有声”
2.1 多媒体在无声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一般模式。

信息技术在听障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在课堂中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最大的需要,提供他所能接受的最适合的服务,予以最有效的处理,注意发展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入手注重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理清知识脉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的东西为直观、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系统掌握,灵活运用。

2.2 电子白板在“无声”课堂中的应用。

电子白板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利用拉幕、图形、标记等功能,可以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听障学生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电子白板资源库中,以便课上随时调用。

3 信息技术在听障特殊教育中的其他应用
听障特殊教育教学应用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有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两种。

3.1 生活技能实施模式。

听障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听障学生回到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工作和生活。

由于年龄和生理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自发地去应用信息技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
手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唇语、手势语。

对于幼小的听障儿童来说,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客观环境,激发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要。

学校里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环境,应该把学生的全部生活认真组织好,为他们创造条件。

在生活中尽量引导他们使用信息技术。

例如,要求定期地给教师发e-mail,描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寻找所需要的资源;使用视音频资料帮助学生纠正口形、发音。

教师还要鼓励听障学生利用语言进行交往,引导学生正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刺激听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信息技术,在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之余能够加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3.2 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模式。

为了使听障学生毕业后能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对他们不能像正常学习者一样,按部就班地开设课程,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一些技能培训班,例如美工雕刻、缝纫、刺绣等,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这些技能培养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总之,随着数字化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方便地在听觉、视觉和其他感知方式之间进行转化,帮助人们实现多渠道学习,克服或弱化了某一感官障碍带来的困难;实现了个性化的网络学习,信息无障碍为特殊教育带来了全新视野和技术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