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的定义事故是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时间。
事故的特征事故的因果性(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
事故的发展阶段(1)孕育阶段(2)生长阶段(3)损失阶段事故预防途径事故后过分别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次数之比为1:29:300.比例为1:29:300被称为海因里希法则,它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一般规律。
即,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稍多,而事故后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在事故预防工作中,避免严重伤害应该在发生轻微伤害或无伤害事故时就分析其发生原因,尽早采取恰当对策防止事故发生,而不是在发生了严重伤害之后才追究其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系统安全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安全程度。
危险源概念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原因。
系统安全认为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对能量控制的失效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事故原因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又称一次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又进一步分为两类: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
物的原因是设备、物料、环境等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原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
间接原因是二次、三次以至多层次继发来自事故本源的基础原因。
间接原因分为6类:
二次原因:(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原因(4)精神的原因基础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
事故因果连锁论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与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由于对事故的各层次的原因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因此,人们也经常用事故因果连锁的形式来表达某种事故致因理论。
能量转移论:能量与事故人类在利用能量的时候必须采取措施控制能量,使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产生、转移和做功。
从能量在系统中流动的角度,应该控制能量按照人们规定的能量流通渠道流动。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能量的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的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中止而发生事故。
如果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如果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设备、建筑物、物体等,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他们的抵抗能力,则将造成设备、建筑物、物体的损坏。
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方法大致分为十二个类型:1限制能量(2)用较安全的能源取代危险性大的能源(3)防止能量积蓄(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能量释放(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障(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屏障(9)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障(10)提高防护标准(11)改善效果及防止损失扩大(12)修复或恢复,治疗、矫正以及减轻伤害程度或恢复原有功能。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的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后者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轨迹交叉轮工伤事故源于生产现场人和物两个方面的隐患,如人流和物流中的隐患未能消除,两个流动线路轨迹相交叉的“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
人流中的隐患即人的不安全动作或行为;机械和物质危害是构成能量逆流中的不安全状态。
人、物两事件链相交的时间与地点(时空),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
综合论综合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生产中各种危险源被偶然时间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综合论认为,事故的适时经过是由起因物和肇事人偶然触发了加害物和受害人而形成的灾害现象。
信息流信息流的交换与传递,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流动,称为信息流。
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动员全体职工参加制定目标并保证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目标体系的制定(2)目标的实施阶段(3)成果的评价阶段为做好目标管理工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加强各级人员对安全目标管理的认识:企业要有完善的系统的安全基础工作:安全目标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安全目标管理需要责、权、利相结合:安全目标管理要与其他安全管理方法相结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管理体系,是遵循戴明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素1职业安全健康方针(2)计划(3)实施与运行(4)检查与纠正措施(5)管理评审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1)缺乏对危险性的认识,由于安全教育训练不够,不懂危险从而进行不安全作业;(2)在操作方法上,不适合或做无用功;(3)准备不充分,安排不周密就开始作业,因仓促而导致危险;(4)作业程序不当,监督不严格,致使违章作业自由泛滥;(5)取下安全装置,使机器、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6)走捷径、图方便,省略了安全程序;7)不安全的放置物件或工作环境危险(8)在转运的机械上注油、检修或清扫;(9)接近危险场所且无防护用具或服装不利落等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五种起因(1)因循守旧、反对弃易就难问题是违章作业的根源之一(2)忘记、看错、念错和想错是记忆与判断等失误的具体表现(3)联络和确认不充分是相互误解信号造成失误的原因之一(4)选错操作工具、记错操作方向和调整的失误是单元作业操作者极易发生的失误5)疲劳、异常状态及其他条件特殊时的失误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1)三级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2)经常性安全教育(3)特殊工种的专门训练物流中主要有如下安全问题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合理的作业现场布置,建立安全的工作场所;机械设备的选择、评价、使用、维修以及改造与更新;排除物流中的事故,主要是运动人机系统的事故,搬运和厂内交通事故;设备可靠性;危险物质加工处理的危险性评价事故序列信息模型事故序列信息模型是一组按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及事故发生发展序列的安全信息模型。
灾难性事故第一类,生产性事故。
这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并且是由于生产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事故。
第二类,生活性事故。
这指发生在人的生活过程中的灾难性事故,其起因大多是由生活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与器物所造成的。
第三类,科技事故。
这是发生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灾难性事故,是人类在推进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巨大代价。
第四类,综合性事故。
这指那些可能在众多活动或范围内发生的灾难性事故,其中最为普遍而且严重的是火灾。
抵御灾害的阶段防灾阶段(2)抗灾阶段(3)救援阶段
减灾系统工程十项任务1)灾害监测(2)灾害预报(3)灾害评估(4)防灾(5)抗灾(6)救灾(7)安置于恢复(8)保险、救援(9)宣教、立法(10)规划、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