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 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 吸取隋亡的教训 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唐太宗 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二、贞观之治
1.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 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 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2、 表现
领域 政治 经济 文化 表现 原因
历史教训;用人;纳 谏;完善制度;
材料
清明
恢复和发展 繁荣 团结、融合 开放、交流密切
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慎用刑法,仁义为本材料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国力;政策
材料
民族
对外关系 结论
国力;政策;方针;
材料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步入强盛 奠定了基础
三、晚年的反省
1.过失 2.反省 ①纳谏渐少 ②滥用民力 撰写《帝范》(P12资料回放)
3.自我评价
其功大,益多损少
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 •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 陀、土蕃等; • 册封——西北各民族 •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 都护府(西突厥) •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 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进入鼎盛时期。
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兴起
贞 观 之 治
发展
武 则 天 政 绩
鼎盛
开 元 之 治
衰落
藩安 镇史 割之 据乱
灭亡
藩唐 镇末 灭起 唐义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 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①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与父反隋建唐; 统一全国,功高盖世; 设文学馆等
②太子设法除患 与齐王结盟; 多次谋害不成; 调离李世民智囊 ③李世民先发制人
收买太子心腹; 设计剪除兄弟祸害
2.概况
①玄武门射杀太子和李元吉 ②李渊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评价
结合教材P9学思之窗: 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与玄武门之变?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 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 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 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 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 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 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 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 范。
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率部下埋伏 于玄武门,射杀太 子李建成、齐王李 元吉,后又逼李渊 退位,自己登基称 帝。
材料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如规 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
慎用刑法,华,贱夷狄,朕独爱之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 宗 材料二:
请问: (1)材料一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体会唐太宗的民 族思想。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外 交 思 想
中外交往:
友好的态度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居住、做官、通婚,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传入:玄奘西游
开放的政策,兼 收并蓄的方针; (2)日本、朝鲜学习唐朝文化
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交往的有关史实。
材料三: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被巡幸,给 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以今日财力, 何如隋世?陛下役苍痍之人,袭亡秦之弊,恐 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 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 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 至于是!” —《资治通鉴· 唐纪》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材料一: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 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 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 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 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 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 务农》
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均田制、轻徭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