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肇庆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肇庆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肇庆新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2-2030年)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二0一三年八月目录前言 (1)一、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 (2)(一)发展基础与优势 (2)(二)发展背景与机遇 (4)(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7)二、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战略定位 (9)(三)发展目标 (11)三、重点产业体系构建 (14)(一)产业选择原则和依据 (14)(二)重点产业体系:以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 (16)(三)其它适宜产业 (30)四、产业空间布局 (31)(一)产业空间布局原则 (31)(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架构 (32)五、积极推进四大都市综合体建设 (36)(一)都市生活服务综合体 (36)(二)健康服务综合体 (36)(三)文化创意综合体 (37)(四)休闲养生综合体 (38)六、强化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 (39)(一)基础设施 (39)(二)生态保护 (42)七、实施体制与科技创新 (43)(一)体制创新 (43)(二)科技创新 (45)八、保障措施 (46)(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发展 (46)(二)强化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47)(三)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8)(四)引导各方力量促进新区产业发展 (50)(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壮大人才队伍规模 (52)(六)加强指导,推进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53)前言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加快建设肇庆新区,推进新区产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端发展,是广东探索新型城市化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我国大西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把肇庆建设成为“融入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型门户城市”和“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最主要抓手,是肇庆“两区引领两化”发展战略的“双核”之一。

《肇庆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肇庆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的引导性规划。

本规划紧紧围绕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肇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依据《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提出了肇庆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产业体系、产业空间布局、平台体系建设以及保障措施。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肇庆新区核心区和肇庆新区协调区,共700平方公里。

肇庆新区核心区包括肇庆市鼎湖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西的莲花镇、永安镇、凤凰镇、广利街道、桂城街道辖区内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周边相关区域,面积115平方公里,为本次规划的空间主体部分;肇庆新区协调区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面积585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

一、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与优势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肇庆新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

新区境内的岭南第一名山鼎湖山被称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完整的植被保存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与周边的鸡笼顶、九龙湖、江林湖森林公园等为新区构建了一道“绿色屏障”,成为新区的“天然氧吧”和休闲旅游的重要景点。

西江从新区穿流而过,为第一产业发展提供充足水源的同时也为新区提供了良好的港口航道条件。

肇庆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新区发展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全面推进新区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区位优势独特。

肇庆新区在肇庆市中东部处于几何中心位置,在肇庆中心城区中处于肩挑两头的特殊区位;新区位于广佛发展轴延伸发展带,紧靠珠三角核心区,区位优势显著。

围绕广佛肇“一小时经济圈”的目标,对接广州、佛山的各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各条经肇庆境内的高速公路相继建成,西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区,使肇庆新区成为珠三角对接大西南,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纳入大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带资源重新整合配套发展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3、对外交通网络发达。

肇庆新区境内正在全面建设的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将形成水陆铁纵横交错的发达交通网:西江为肇庆新区港口航运提供了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整治工程主体以及完成,肇庆港与周边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和佛山港等,共同构建内河航运体系;广昆和珠三角环线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开通;连接珠三角的南广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并在新区交汇设站;正在规划的柳肇铁路将在肇庆与南广铁路并线,经佛山到广州;广州、肇庆城际轨道交通佛肇段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发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不但对加速肇庆市中东部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使肇庆市与珠三角的空间距离拉得更近、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地域集聚效应更好、城市发展更具优势和潜力,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有着“中国砚都”美誉的肇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这座岭南古郡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肇庆市城区的古城墙、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肇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民俗文化等系列文化在这里交相融合,唐宋以来,李绅、包拯、汤显祖、张之洞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肇庆赋诗作文,兴利除弊,加速了肇庆的文化发展。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肇庆新区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5、拓展空间巨大。

肇庆新区其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协调区总用地面积585平方公里。

肇庆新区的建设,将使肇庆中心城区的面积得到极大扩张,有利于端州和鼎湖两区融合,拉大城市建设的框架,有利于满足打造超百万人口大都市的需要。

新区的建设将有效促进中心城区及其他区县的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实现城市的“扩容提质”。

(二)发展背景与机遇1、国际以及国内产业加速转移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

肇庆新区基础设施完善,要素成本低廉,加之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肇庆新区成为承接国际以及国内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与承接工业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肇庆高新区紧密相邻,为肇庆新区打造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多区域、多元化产业转移格局的基础上,强化肇庆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关系,引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张延伸项目重点向新区转移为肇庆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

2、珠三角及“广佛肇”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推动新区产业发展。

2009年6月《广佛肇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在肇庆市签署,极大地推动了“广佛肇”经济圈的发展。

珠三角及“广佛肇”经济圈在交通、产业融合、医疗卫生等方面逐渐实现一体化发展。

得益于广佛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和肇庆基础设施完善、要素成本低等优势,广州的造船业、汽车产业以及佛山的家电制造业等纷纷在肇庆开设分厂。

一体化建设为肇庆与珠三角各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和互利共赢,将新区建设成为广东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有利条件。

3、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随着肇庆市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各项消费政策的出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衣、食消费正在向住、行消费转移,以往城乡居民千元、万元级消费正在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快速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入“加速跑”阶段。

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新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全省重大发展平台建设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肇庆新区是在肇庆市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承载着“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这一特殊使命的基础上“适时而起,应运而生”。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将肇庆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发展区域,2012年2月召开的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领导小组会议,将肇庆新区列入珠三角重点打造的3个新区之一,肇庆新区成为全省重大发展平台,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在权限下放和政策支持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为新区产业发展,实现新区经济的绿色崛起提供了新引擎。

5、肇庆新区新型城市化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肇庆新区以低碳绿色为主题,按照绿色、人本、集约、智慧、包容的理念,努力打造成为广东省探索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区和实验区、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优质生活的典范,并以此作为肇庆推动新型城市化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构建“新区引领、中心组团一体互动、山区腹地集约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新格局。

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高新区与中心城区相互脱节,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难以相互促进的问题,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1、区域竞争加剧,资源争夺日益激烈。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各地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逐渐增多,对区域内有限发展空间和资源的争夺渐趋激烈,各地在产业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等方面互不协调、相互掣肘的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一些颇具实力的新区,如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山翠亨等,依托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实力比肇庆雄厚的中心城市或发达地区,对肇庆新区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将形成激烈竞争。

2、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日益得到重视。

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原有依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肇庆新区以低碳绿色为规划理念,在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生态资源在保护中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在吸收投资、选择项目、构建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中,都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地位,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肇庆的青山绿水不遭到破坏,确保珠三角地区后花园空气和水的质量。

此种开发模式的实施,保护环境付出的成本代价必然高昂。

3、产业配套及服务能力较弱。

肇庆新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配套以及服务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金融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随着大批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产业等的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极为迫切。

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为保障新区产业发展顺利进行,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的制定极为迫切。

产业链条不够完备,肇庆新区产业体系建立之初,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产业难以配套,产业链的各环节难以科学分工从而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区内部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内部尚未形成联接各高铁站点、港口及高速路的交通路网,现有交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区域过境、货运需求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对接。

4、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人才储备欠缺。

由于相较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肇庆经济相对落后,人才储备欠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