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 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 中的一批房址,均为地面建筑, 房基用夯土筑成,墙体用土坯或 木骨泥墙,室内地面和墙面用白 灰抹面,柱子下垫石础。
■经发掘,从遗址中出土了泥塑 女神头像及躯干、上肢残段。出 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黄白相
间之三角纹、勾连纹图案。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残头像 面敷红彩,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建筑技术、艺术的成就
? 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穴居
1 发展概述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穴居
1 发展概述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最后的穴居 部落(苗)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穴居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美国西部穴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 的 卯、启口等。其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 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穴居
■黄河流域中游,其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为穴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土质地细密,并含有一定的石灰质,有壁立而不易塌陷的特点,适合横穴 和袋型竖穴的制作。
1 发展概述
?巢居与穴居居住、营建方式的不同
《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意为 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即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使得营建方式多种多样
?巢居与穴居的发展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 河 流 域 :穴居——木骨泥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第三, 聚落选址时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把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
这些经验,是通过长期实践取得的,对日后各种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施用于筑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 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祭坛和神庙
辽宁凌源牛河梁 女神庙遗址
■庙址为深0.8~1.2米之半穴式 样,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 偏西,纵长22米,最大处横宽8 米,由一个多室建筑和一个单室 建筑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 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 主室和旁室,旁室呈中轴线左右 对称。就其建筑技术而言,墙体 使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拍实 压光,看来当属神庙的殿堂。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穴居”与现代建筑设计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巢居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重庆崖穴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延庆古崖居
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 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 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 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 典型的“三居室”。
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 廊柱,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宽 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 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 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干阑式民居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
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 非常适用。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穴居的发展,大约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横穴——袋型竖穴(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半穴居(竖穴 口部架设固定顶盖,古文所谓“复穴”)——原始地面建筑(围护结构都是构筑起来的,围护 结构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件)——分室建筑(建筑空间的组织)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基础理论—— 中国建筑史
中国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穴居
70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第一,古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为后
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最早和最基本的基础。 第二,在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基本确立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 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特别是木梁架式样,更成为中国建筑结构中的主流。其构造也从绑扎发展到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