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教案——词性教学目标:掌握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的或者活用的词性,帮助古文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时数:两课时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㈠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人: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物: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时间: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处所: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方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㈡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
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表判断:是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必须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动词的语法特点】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说说谈谈看看想想试试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1.动词“是”“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有语病的句子正确的句子老师有布置作业吗?老师布置作业了吗?你有去超市吗?你去过超市吗?昨天有下雨吗?昨天下雨了没有?3.助动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
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㈢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
表性质的: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2.有些常重叠使用:单音节: AA式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老实——老老实实神秘——神神秘秘清白——清清白白大方——大大方方或A里AB式:胡涂——胡里胡涂慌张——慌里慌张小气——小里小气ABB式:兴冲冲气呼呼喘吁吁绿油油凶巴巴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
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
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
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
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
“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㈣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第二、第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
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
格式是“几分之几”。
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
此外,“三两(个)”。
“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
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
【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
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㈤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
可分两类: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①专用的: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不定单位:些、点②借用的: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
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
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㈠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副词的语法作用】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
比较下边两组词:甲乙白布白跑一趟老朋友老说不完怪事怪好看净水身上净是泥㈡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表排除的:除了、除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
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
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
(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介词)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
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
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