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可靠性 第四章
26
二、设计评审
27
2.1 概述
1)定义
指在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过程的某些时期,有计划安 排的,有严格组织的,按一定规范进行的对设计方案、图 纸、技术条件等的评议审定工作。 在我国汽车产品设计或工艺设计中,虽然也组织各种 形式的审定会议,但远远没有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没有 真正实施设计评审制度。有不少审定会、鉴定会重于形式, 不重于实质。 设计评审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提高设计工作质量、 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速设计工作进程并达到 预期设计目标的有效方法。设计评审已经作为一项必不可 少的制度,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贯彻实施,设计评审的文 件已经规范化、标准化。
在性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简单的结构,不要 盲目追求局部的新颖与复杂。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化的零件、 组件,采用市场上通用、可互换的并经使用证明可靠的零部 件。
16
1.4 可靠性设计原则
4)可靠性增长原则
尽可能采用成熟的具有良好可靠性的结构,使就的设 计保持原有结构的时男件优势,消除老结构不可靠的部分, 使新结构的可靠性较老结构有所增长,而不是下降。在新 产品研制过程与工艺设计过程中,采取边设计、边试验、 边改近的“滚动”办法,不断消除可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使系统的可靠性不断增长。避免在改进过程中轻易推翻设 计方案,使可靠性从“零”开始的现象发生。
8
1.2 可靠性设计的内容
2)可靠性指标的分配与预测 将整车可靠性指标逐级分配下去,明确每个系统、每 个总成、每个零件的可靠性要求,并根据过去的资料及试 验数据结果预测可靠性。 3)结构可靠性设计与验证 进行每个具体结构的设计,通过试制、试验进行验证 是否达到顶期目标。没有达到时,进行改进设计或酌情调 整目标值。 4)系统可靠性设计与验证 重点是各结构间的连接、协调、匹配。通过整车的试 制、试验来验证。
15
1.4 可靠性设计原则
2)一切通过试验原则
任何新结构的采用或老结构的改进,都必须通过严格的 试验。这些试验必须有足够的有效性,即试验的标准合理, 试验的方法正确,确保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可靠性要求。决不 容许未经试验通过就投入生产。外购件要进行严格的选型、 可靠性试验与入厂检验。
3)简单化、标准化、通用化原则
23
1.5 维修性的设计内容和要求
4)防差错措施
防止拆装维修过程错装、漏装等情况发生而造成 的故障。在设计中,应从结构上考虑防止差错,或设 置明显的永久性标志。这些标志可以用文字、数字、 颜色、图案、符号等来表示,应易于辨认。采用左旋 螺纹连接时应有标志等措施。
5)便于检测
凡需要在维修中进行检测的项目(如间隙、压力等), 必须考虑使用检测器具的方便性,以便于迅速准确地进 行检测工作。 要发展集中检测与自动检测系统。
性预测,其二是可靠性分配,其三是可靠性实验。
5
1.1 可靠性设计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地位
汽车产品设计中,要综合满足用户对各种使用性 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等)的要求; 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法规(安全、排放、噪声 等)的要求;满足用户对可靠性、维修性、耐久性的 要求;还要考虑到工艺性、制造成本、投产时间等。 设计工作是以上各个方而的综合平衡,哪一方面都不 能忽视。 在诸多方面设计要求中,对产品的声誉与竞争力 最有影响,也就是用户对汽车产品最为关切的性能, 莫过于可靠性。这点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目前状况来说, 更显得突出。
28
2.1 概述
2)意义
允分发扬技术民主,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慧,在有限的人才资 源和时间条件下,达列最好的设计质量。 在设计评审的准备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设计评审规定的 内容,逐项进行认真的准备与考虑,促使设计工作全面与完善, 对设计的评审,也是对设计人员工作质量与水平的考核。 尽可能把潜在的可靠性问题挖出来,把问题发现在设计阶段, 减少投入制造后带来的工作量和问题,尤其是防止潜在故障进入 市场。 计划部门与企业各级领导通过设计评审,监督与检查计划目标 的达到情况,了解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 以解决。 评审工作也是一顶非常实际的技术交流,可有效地促进设计人 员水平的提高,扩大知识面,促进备技术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工作 协调。 总之,在进行了一系列有条不素的设计评审工作之历,企业 将会做出最卤水平的决定,优化企业的决策过程,使技术工作充 满生机与话力,使技术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9
25
1.5 维修性的设计内容和要求
7)良好的维修指导文件
维修文件包括使用维修手册、修理手册、备件图册等。 这些文件应能指导使用维修人员正确进行使用维修操作,减 少故障。故阵发生时能正确判断、排除与修理。使用文件力 求简明易懂,能用图表示的尽量用图表示。
8)制定好预防维修制度
预防维修仍然是现代汽车采用的重要维修方式。我国广 大用户在汽车保养制度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汽车结构本身 已有很大的变化与改进,原来以解放牌汽车维修保养制度为 主要模式的我国汽车维修保养制度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制定预防维修制度中,应考虑尽可能减少维修工作量, 延长维修周期和降低级修费用的原则。
汽车可靠性技术
第十八讲
主讲教师:杨志发
学时:32
1.2 可靠性设计的内容
8)工艺可靠性设计 在工艺设计中充分考虑保证可靠性的措施,包括工序 能力设计、检测工艺设计、防止误装、误加工的设计与检 验等。 9)运输、贮存、包装的可靠性 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中,要考虑运输、贮存、包装过 程中防止汽车产品损坏、腐蚀等的可靠性。 10)用户使用中可靠性信息的收集与可靠性改进 根据销售部门反馈的信息,了解产品的可靠性状况与 问题,进行失效分析,凡属于设计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12
1.3 可靠性设计方法
1)系统工程方法 由子汽车的复杂性,整车的可靠性要白千万个零部件 的可靠性来保证。从横断面上来看,部件之间存在相互影 响,零部件的设计要在整体规划下,以最低的费用、最短 的时间,达到整车的可靠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的目标。从 纵断面上看,设计工作要考虑到制造、销售、使用等各个 环节中的有关问题。利用可靠性分配、预测技术,利用运 筹学方法等现代系统工程方法实现之。
汽车可靠性技术
第十七讲
主讲教师:杨志发
学时:32
汽车可靠性设计
2
内容提纲
一、汽车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概述
二、设计评审 三、概率工程设计方法 四、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3一、汽车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概述
4
1.1 可靠性设计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地位
一个机械系统常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而每个子系 统又可能由若干单元(如零、部件)组成。在设计过 程中,系统设计得满足功能要求,还使其能有效地执 行功能。因而就须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设计,就是“以赋予产品可靠性为目的的 设计技术”。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可靠
18
1.5 维修性的设计内容和要求
1)维修性三要素
构成一个产品维修性的三要素是:产品、人与条件。 产品 要具有良好的维修性,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易于维修, 节省维修费用。 人 其次,是从事维修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熟练程度,要 求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 维修条件 必要的维修条件包括:备件材料、润滑材料的供应保障, 随车工具,维修装备、维修手册、维修备件图册等的适 应性。
24
1.5 维修性的设计内容和要求
6)保证维修安全性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维修人员在进行维修作业时不 受损伤,不致过度疲乏费力。要防止零部件受损。 维修时,维修人员肢体必须通过的通道、空间不得 有尖锐边角。 维修时,需要经常拆装移动的零部件的重量要在人 力允许的限度之内。需用起吊设备移动的部件要设计 必要的挂钩等。 预防维修时发生火灾的措施。 凡与维修安全有关的事项,必须在使用维修手册中 明确地说明。
2)设计评审方法 这是一种集众人之智慧与经验,把可靠性问题最大限 度地消灭在设计阶段的有效办法,祥细论述见本讲后面部 分内容。
13
1.3 可靠性设计方法
3)概率统计学方法 可靠性科学的基础是概率论与统计学,它是分析解决 可靠性问题的科学工具。设计人员应该掌握这种工具,熟 悉它。它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部分内容在基础知识 中间得到了介绍。 4)可靠性分析方法 FMEA与FTA已经被国内外工程界好遍认为是一种有 效的可靠性分析技术。这部分内容将在课程的另外章节中 介绍。 5)人机工程方法 在可靠性设计中,要把人的因素加以考虑,汽车要由 人来设计、制造、装配、检查和使用,所以要允分考虑人 的能动因素,减少人的疲劳,减少误操作都将有效地提高 产品的可靠性与维修性。 14
9
1.2 可靠性设计的内容
5)维修制度的设计与验证 确定采取哪种维修制度,即维修方法、维修点、润滑 点、检测点、监测装置等的设计与试验,使用维修文件、 备件图册的编制,维修工具、装备的设计,备件数量的预 测等。 6)耐特殊环境设计 明确汽车可能工作的最严重的环境,针对这些环境条 件进行必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进行特殊环境试验(包 括零部件与整车)。 7)外购件的选用与可靠性验证 在现代汽车产品生产中,外购件往往占一半以上。因 此,要根据整车或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规定外购件的可靠 性要求,并通过严格的试验、检验,选择性能与可靠性符 合要求的外购件。 10
5)充分考虑维修性原则
在设计中要把维修性作为重要因素,必须满足基本的 维修性要求,不断改善产品的维修性。
17
1.5 维修性的设计内容和要求
维修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 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其规定 状态的能力。 维修性工程:为使装备具有良好的维修性,必须 从其论证开始,通过一系列设计、分析、制造、试验、 评定等工程活动,赋予其所要求的维修性。这些工程 活动的总称为维修性工程。 维修性工程标准:开展维修性工程活动所用到的 标准。
19
1.5 维修性的设计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