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创新案例处在世纪之交,社会纷繁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多元化,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而聋校因为教育对象的独特的生理特征,聋生接收信息的局限性,使德育工作变得更为困难。
道德认识的肤浅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如有一些聋生会认为“健全人是坏人,警察是坏人,社会上那些带他出去的聋人是好人。
”还有学生认为“我的东西没了,拿别人的东西补上,这是公平的”。
这些思想认识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真实存在于聋生脑中的思想。
在聋校一些不良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如偷东西、离校出走等。
大道理谁都会讲几句,但大道理未必起大作用。
因为,多数人不爱听大道理,尤其是那些经常让我们用大道理“轰炸”的学生。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要想和一个聋生去讲清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很难的。
尽管我们打了无数次手语,那是错的。
但一个手势是绝对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的。
怎样才能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呢?一个个小故事帮了我很大的忙。
讲故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德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教育对象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在一次开展“心存感恩,快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用生动的故事取代了空洞的说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故事很短,讲的是一个和尚和一个人同时出行。
他们来到海边时,这个人打了和尚一拳,和尚在沙滩上写下字:“某年某月,谁打了谁一拳。
”当他们来到森林里,遇到了危险,那个人救了和尚一命,和尚在岩石上刻下“某年某月,谁救了谁一命。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说“别人对你的不好,要象那写在沙滩上的字,让海水去逐渐冲刷模糊。
别人对你的好,要象那刻在岩石上的字,永远铭记在心。
”故事中将思想中的无形的东西,具体化为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去理解接受就非常的容易。
在后来学生的作文中,有几名学生都提到了这个故事,可见这个故事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演故事,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聋生不光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喜欢演故事。
演语文课本剧,召开班级故事会,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在低年级段,学生小有进步,就很骄傲。
于是想到要给学生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的道理。
于是在班会课上去演《龟兔赛跑》的故事,将谦虚和骄傲的后果非常清楚地告诉他们。
在轻松的氛围中,懂得了道理。
到高年级学到《伊索寓言》中的《狮子和蚊子》,通过生动的表演,去理解强大和弱小的辨证关系。
在班会课中,《感恩父母》,让学生去扮演父母的角色,扮演社会捐助者的角色,体会他人的不易。
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情,增强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读故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读书可以增长一个人的见识,读书可以让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引导学生去读故事,领会其中的道理。
常常在上课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告诉他们,在哪一本书上。
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考,就会让班主任工作轻松很多。
有一段时间,班级的学生干部总是为一些小事情和学生之间闹别扭。
推荐学生读《名人成长故事》。
其中讲了曾任英国首相的邱吉尔儿时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说邱吉尔在上小学时被一个流氓习气很浓的大孩子欺负的事。
身小力薄的他被逼着坐木剑,体力不支的他被尖锐的木剑戳穿了屁股。
他不但没有哭泣,而且在老师发现后坚持说是自己不小心弄破的。
认为“死定了”的那个大孩子被他的骨气和容人之量深深地打动了。
此后,他不仅不再欺负邱吉尔,而且对邱的话言听计从。
从此,邱在同学们中的威望也大增。
随着学生在读书的兴趣渐浓,《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受到同学的喜爱。
总之,因为聋生的生理特征,使得他们易于接受形象的事物。
而故事因为其生动、活泼、多样,而受到聋生的喜爱。
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名人成长故事等等,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取之不竭的资源。
故事,使道理不在枯燥空洞,也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
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