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朝阳期末
水仙子·夜雨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2.(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B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
夜半三更做梦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②“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4分) C E
A.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E.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3. “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5分)
内容不同:
①1分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写的是秋夜;
②1分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1分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诗人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光;
情感不同:
④2分情感不同:赵诗——诗人内心稍有着急、失落,但不乏闲逸之感(1分);
本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客愁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1分)。
2、2005北京高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⑴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⑵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2010海淀二模
塞上听吹笛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
②《小单于》:乐曲名。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
②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
(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
(1)、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
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2)都以“霜”字开头。
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
提示:高诗三、四句为虚写:此时不知何处传来了羌笛曲《梅花落》,乐曲悠扬,似乎在整个关山回荡,由此,让人感到,风吹送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眼前出现的宛如和色和香落满关山的梅花。
听曲《梅花落》——联想到家乡的梅花——思乡之情。
表达得巧妙而自然。
1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
(200字左右)(10分)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1、“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
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
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
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
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
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
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
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2、“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
《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
“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
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
“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