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关键字 (1)1.前言 (2)2.理论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棉织物的拼色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直接染料的定义和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直接染料染棉原理 (4)2.1.4拼色实验介绍 (5)2.2.羊毛的仿色实验 (5)2.2.1羊毛纤维的结构 52.2.2毛织物染色原理 62.2.3仿色实验介绍 62.2.4仿色的目的 63.实验部分 (7)3.1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7)3.2实验流程 (7)3.2.1拼色实验 (7)3.2.2仿色实验 (10)4 .结果与讨论 (11)4.1拼色实验 (11)4.1.1拼色实验结果见三角色卡 (11)4.1.2拼色实验结论 (11)4.1.3实验注意事项 (11)4.2仿色实验 (12)4.2.1仿色实验标样和染色样品 (12)4.2.2实验结果分析........................ 1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实验注意事项........................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总结 14参考文献 (14)摘要为了掌握拼色的原理,熟悉拼色、仿色的过程,我们进行了拼色及仿色实验。
本文采用直接染料在中性浴的条件下染棉织物,使用三原色红,黄,蓝不同的比例配方对棉织物染色,其中有两拼色和三拼色两大类,用三角形的形式制作成色板,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通过根据染料确定织物的染色工艺曲线和配方。
其次是计算染料和织物的对应关系,算出每个色块的染料浓度和助剂添加量,确定处方。
接下来是确定染色的顺序,依次以递增的顺序做成三角形图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红,黄,蓝,三条边为两拼色,中间的为三拼色,进行实验,实验的顺序依次为红到黄拼色,黄到蓝拼色,蓝到红拼色和红黄蓝三拼色。
最后严格控制染色工艺,准确量取实验所需各助剂用量和时间,做出色板。
例外按照给定的羊毛毛线标样,进行酸性染料的仿色实验,通过仿色练习颜色的配比,掌握一定的三原色配比规律,不仅使我们熟悉染色工艺流程,而且使我们对色光的认识更加逼真,因此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为今后的工作及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拼色,仿色,羊毛织物1.前言随着人们日益注重穿着健康和崇尚自然,棉、毛织物等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产量很大。
毛织物染色时用的最多的染料是活性染[1],活性染料色泽鲜艳、色谱较全、使用方便、成本较低,但固色率低,需要进行固色处理。
棉织物染色常用染料为直接染料[2],直接染料色谱齐全、染料价格低、染色工艺简单,但其日晒牢度差,耐洗、耐磨擦牢度差,耐汗渍牢度偏差。
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混染色,来获得一定的色泽,该过程称之为拼色或配色[3]。
在进行大生产以前,工厂一般通过打小样来获得配方的生产处方。
打样的正确否对保证染色产品的色泽是否符合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染料的三原色是黄,青,品红三种颜色的染料,用这三种颜色混拼可以得到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个原色拼色得来得是二次色,当二次色在次拼色时就得到三拼色。
拼色过程比较复杂,为使配色获得预期的效果,做到快速准确,经济,应该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第一,“相近原则”,指拼色染料的染色性能(包括亲和力,上染速率,上染温度,匀染性,染色牢度等)应该尽量接近。
拼色时尽量选择同一类型的染料。
各种染料中的三原色往往是经过刷选的应用性优良,配伍性能较好的染料,所以拼色时应该优先考虑选用。
第二,“少量”原则,指拼色时尤其是拼线颜色,染料只数应该尽量少,一般不宜超过三只,这样便于色光的调整和控制,同时对拼色染料的组分(指混合染料)应了解,尽量选用原组分中染料补充或者调整色光。
第三“微调”原则,色光调整是以“余色”为理论依据的。
所以利用余色原理来调整色光只能是微量的,如果用量稍多,色泽变暗,影响鲜艳度,严重时还会影响色相。
第四,“就近选择”与“一补二全”原则,指拼色时无论是主色还试辅助颜色都应该选择和目标最接近的染料。
同时应尽量选用一只染料获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效果。
本次实验首先通过直接染料染棉[4]来制作三角形色卡,在实验中了解颜色之间在色光上的差异;然后分析样品的颜色,通过比色卡确定样品的颜色,最后通过酸性性染料染羊毛的方式进行给定羊毛毛线标样的仿色实验。
2.理论部分2.1棉织物的拼色实验2.1.1直接性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分子中含有羟基,氨基等能生成氢键的基团,具有较好的同平面性和线性状态,对纤维素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不需要借助其他化学药剂的作用就能够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的染料称为直接性染料。
(1)直接染料按颜色性能可分为三类:甲类:直接性低、匀染性好,它的上染百分率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如直接冻黄,直接嫩黄5G。
乙类:直接性较大,匀染性较差,中性电解质对它们有明显的促染效果。
如直接湖蓝5B,直接黄GR。
丙类:直接性大,匀染性很差,中性电解质对它的促染效果不明显,其上染百分率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如直接耐酸大红4BS,直接枣红GR,直接绿B。
(2)直接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直接染料的分子结构中都有较长的共轭双键体系,按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绝大多数属于偶氮结构,其中单偶氮结构的比较少,而多偶氮结构的比较多。
单偶氮结构的直接染料色谱主要是黄、橙、红色,双偶氮结构的直接染料色谱主要是黄、红、蓝色,三偶氮结构的直接染料色谱主要是红、绿、黑色。
染料结构主要有联苯胺,二芳基脲,三聚氰胺,二苯乙烯结构,其中联苯胺结构的直接染料因中间体联苯胺有毒性而被禁用。
除此之外,直接染料的结构母体上带有许多可容性的磺酸基和少量羧酸基。
2.1.2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直接染料分子结构中具有多个磺酸基或羧基水溶性基团,因此直接染料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对于溶解性差的直接染料可以加纯碱等助溶。
直接染料不耐硬水,大部分会与钙、镁等离子作用生成沉淀,降低染料的利用率,并可能造成色斑,色点等疵病,所以染料的溶解及染色用水宜用软水。
染色生产用水中可加入纯碱,磷酸三钠或六偏磷酸钠,即可以帮助染料的溶解,又能够软化硬水。
直接染料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结构呈直线型,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同平面性好,含有羟基,氨基等能生成氢键的基团,对纤维素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
直接染料在染液中的聚集倾向能被纤维表面所吸附,并通过纤维的孔隙扩散进入纤维,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而固着在纤维内部,染料分子的长轴方向与纤维素分子的取向基本上一致,纤维内的染料也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
根据不同的染色加工对象,同一直接染料在不同纤维素纤维上的染色速率和上染百分率也不相同。
例如,在丝光棉上的染色速率和上染百分率一般高于未丝光棉,在铜氨纤维上的染色速率一般高于黏胶纤维,只是由于纤维中无定形区所占比例不同、无定形区的孔隙大小不同、纤维表面的皮层结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
在染液中加入中型电解质能起到促染作用。
电解质对不同种类的直接染料的促染作用也不相同,染料分子中含磺酸基的数目越多,则加入电解质后的促染作用就越大。
例如直接天蓝FF分子中含有四个磺酸基基团,加入食盐后促染作用非常显著,若不加电解质则很难上染。
根据直接染料分子的结构特点,直接染料和纤维素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较大,染料从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的扩散是缓慢的。
为了提高扩散速率,染色时一般要用较高的温度。
各种直接染料的上染速率相差很大,因而达到最高上染百分率的温度亦不相同。
2.1.3 直接染料染棉的原理直接染料染棉织物是通过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亲和力直接上染,即通过分子间力和染料与纤维形成氢键而结合上染在织物上。
直接染料在染液中的聚集倾向能被纤维表面所吸附,并通过纤维的孔隙扩散进入纤维,与纤维素纤维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而固着在纤维内部,染料分子的长轴方向与纤维素分子的取向基本上一致,纤维内的染料也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
同时,在染色时对棉织物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棉织物坯布在染色前的处理匀净与否,对整个染色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染色前要对棉织物进行退浆、煮练、漂白、增白、丝光等前处理。
(1)温度对直接染料染色的影响取决于纤维结构的紧密程度以及染料分子的大小。
分子量越小,磺酸基比例较高的染料,在水中溶解性能较好,在纤维中扩散速率较快,容易达到平衡,上染率往往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此次试验中匀染型染料属于该种类型。
同时不同的温度对棉纤维的染色牢度的影响也不同,当染色温度在60℃时总体上它的色牢度比较好。
(2)电解质对直接染料上染性能的影响取决于纤维和染料的分子结构。
此次试验中直接染料含有的磺酸基较少,因此电解质对其染色性能和染色牢度影响较小。
(3)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直接染料具有较好的同平面性和线性状态,对纤维素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不需要借助其他化学药剂的作用就能够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
但是从而也可以看出它的色牢度也较差,因此在生活中不被常用。
2.1.4 拼色实验介绍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色或者配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染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种色光的染料,用这三原色混拼可以得到色彩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种原色拼的颜色叫做二次色,当二次色再拼色就得到三次色,它们关系如下:橙蓝红红黄黄绿紫橙原色红灰咖啡三次色二次色黄灰棕蓝灰橄榄2.2 羊毛的仿色实验2.2.1 羊毛纤维的结构毛纤维是自然界中最早被开发利用的天然纤维素材料之一,其分子组成为α-螺旋结构。
从羊毛纤维的微结构来看,羊毛纤维的蛋白质是由α-角蛋白大分子链叠加而成。
α-角蛋白大分子链是由大量α-氨基酸以一定顺序首尾连接而成的多肽链,多肽链如同沿着圆柱体的表面呈螺旋形卷绕形成具有α-螺旋构象的角蛋白质大分子[5]。
2.2.2.毛织物染色原理酸性染料分子中有磺酸基和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是水溶性染料。
与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的分子结构大都比较小,较简单。
羊毛的等电点为pH=4.2~4.8。
当染浴的pH值在纤维的等电点以下时,纤维以氨基正离子形式存在,纤维带正电荷,能与染料阴离子以离子键结合而固着在纤维上。
当染浴的pH值在纤维的等电点以上时,纤维以羧基负离子形式存在,染料上染纤维只要是靠分子间范德华力作用。
蛋白质纤维含有氨基和羧基,在水中氨基和羧基发生离解而形成两性离子: +H3N—W—COO—弱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常在pH值为4~4.5的弱酸浴中染色,该pH值与羊毛的等电点接近,染料除与纤维发生离子键结合外还能与纤维发生较强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