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收支失衡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引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国际收支最后总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是会计意义上的平衡。
但在实际当中,国际收支经常存在不平衡,即出现不同程度的顺差或逆差,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国际收支长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个人或经济实体为了经济上的某种目的而自主进行的交易。
一国在一个长时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无须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与维持,就可以说该国国际收支达到了实质性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动调节,二是人为调节。
【关键词】中国经济;储备资产;资本流动;国际收支
【正文】
一、国际收支失衡概况
(一)全球国际收支的主要状况
2009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稳步回升,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刺激和再建库存的拉动,但私人部门并未实质好转,消费疲软、失业高企、信贷收缩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自主增长动能尚未完全启动。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相对强劲,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发展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全球经济金融焦点。
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联手出台一揽子救助措施,帮助欧盟成员国应对危机,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财务整顿。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集中表现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
在三大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存在显著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日本存在显著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欧元区的经常项目账户基本保持平衡。
(二)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状况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主要项目收支规模较 2008年有所下降。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 GDP 之比为6.1%,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连续第二年呈回落态势,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内需的贡献力度加大。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企稳回升,外汇资金净流入规模逐步恢复,下半年国际收支总顺差高于上半年,并呈现正增长。
总体看,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在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驱动下,跨境资金流动日趋活跃,外汇资金流入我国的规模可能增加。
但随着调结构、促转变政策的逐步到位,经常项目顺差与GDP的比例可能进一步下降,国内机构对外投资保持一定规模,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这一转变,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
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
储备的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的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2.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
一旦本币汇率过度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
导致该国货币信用的下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
3.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
4.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1.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
2.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
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3.次序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
4.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5.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三、应对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国际收支均衡重要性的认识
转变国际收支顺差越多越好的观念,将单纯创汇目标转变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总体和最优配置。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内外部均衡的总体目标,制定长期、稳定的外贸、外资及国际收支平衡战略,保持对外贸易总额和利用外资的合理增量和增长速度,实现国际收支总量平衡略有顺差,避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现象。
(二)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
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发展应立足于扩大内需,出口占GDP 的比重将会呈下趋势,但是出口的绝对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水平看,继续支持出口可缓解我国的就业和内需不足的压力,保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及经济的内部均衡。
增加进口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素质。
但是,增加进口要取决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效果,要由市场决定,由企业自主选择。
在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三)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在我国国内资本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能填补我国的巨大的技术缺口、就业缺口、市场缺口、税收缺口,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仍是必要的,但应逐渐取消其超国民待遇,防止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
目前关键是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抑制投机性热钱的流入,加大反洗钱的力度,通过利率、租金、税率等价格信号调节资金流向。
(四)逐步扩大资本流出,由境内利用外资向境外利用外资转变
在国内储蓄持续增长的形势下,由于资金进出渠道不对称,外资大量流入,使得国内资金相对过剩的问题愈发突出,如果不及时开放资本的流出,而只是一味鼓励资本流入,有可能加剧国内的资产泡沫适时推出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并使资本外逃成为受监管的资本输出,从而使资本与金融账户、经常账户的收益项趋于平衡。
(五)增加汇率弹性,实现汇率政策的“归位”
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将抑制出口、鼓励进口,抑制资金流入、刺激资金流出。
从我国出口结构、产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国外贸进
出口发展与人民币综合汇率关系不大。
在我国自主性交易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为保持汇率固定而被迫大幅增加外汇储备的成本很大,而且在受到实际冲击时不可持续,这必然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解决我国汇率政策“缺位”状况,真正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充分发挥汇率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节功能。
(六)应当理性看待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国际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平衡,现在的格局是世界范围产业调整的结果,所谓的失衡,从全球范围内来说又是平衡的。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中国一半都是加工贸易,这是因为中国其他资源短缺,有的就是劳动力,加工贸易可以说是不出国的劳务出口,所以中国的外贸发展是必然的。
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其积极意义,中国的经济地位和贸易地位的提高,也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功劳。
【参考文献】:
[1]吴鸣国际收支均衡与我国外汇管理研究 2007
[2]郑楚琳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和资本自由化探新 2008
[3]左峰国际收支平衡已成宏观调控重要目标 2007
[4]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