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目录摘要 (2)一、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及我国的现状 (3)(一)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类型 (3)(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 (3)二、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一)积极影响 (4)(二)消极影响 (5)三、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6)(一)内部原因 (6)(二)外部原因 (7)四、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对策 (8)(一)政策性建议 (8)(二)贸易性建议 (9)结束语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摘要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进一步加剧,长期以来的双顺差格局给我我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同时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不良影响,还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很容易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产生贸易摩擦,进而阻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阻碍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列举了2001-2009年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表,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并以此出发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列举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深层次原因,由此分别从政策性角度和贸易性角度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希望能对改善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提供一些支持,帮助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一、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及我国的现状(一)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类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

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偶然的。

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周期性不平衡,由于国际间各国所处的阶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

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繁荣。

当一国处于繁荣阶段,而贸易伙伴国处于衰退阶段,易造成本国的贸易收支赤字。

2、结构性不平衡,由于国际市场对本国的出口和进口的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本国贸易结构无法进行调整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货币性不平衡,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于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通常来说,一个经济相对健康稳定的国家的国际收支,是通过两大账户的互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我国的国际收支自90年代初开始,就连续多年出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状况。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顺差的额度一直处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详情请见下表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由表格不难看出,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经济双顺差的格局并没有改变,2001-2008年,经常账户顺差逐年走高。

一方面反应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有明显的改善,出口竞争力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问题——高储蓄带来的内需不足,迫使出口猛增,使得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外向型贸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大。

而资本与金融项目虽然起伏较大,但顺差格局依旧没有改变。

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逐年拉大,虽然依托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近年来我国境内机构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大幅增长。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局面。

这是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决定的,我国为了弥补本国资金和技术的不足,大量引进外资。

而且,由于我国国企改革进展缓慢,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鼓励收购与兼并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

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根据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的分析,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打击且复苏缓慢,使得外需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在多年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国内高储蓄率的情况,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同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的投资环境恶化,大量境内投资者对于境外投资的信心开始不足,使得资本流出开始缩减。

而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再次开始将投资目标转向中国。

使得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进一步拉大。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巨额的双顺差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1、由于长期处于双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

2、较高的清偿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的时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到各类贷款。

3、数量巨大并且不断增加的外汇储配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市场,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

4、巨额的外汇储配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巨额的外汇储备功不可没。

(二)消极影响1、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增长过快,加大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在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比例不适度,使得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量,成为货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在于外国资本流入本国之后,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活动,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

货币投放不断扩张,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加大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长此以往,会形成银行流动性过剩,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影响物价长期稳定的同时,也容易使资金大量流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股市等,增加投资反弹和资产泡沫压力,制约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加大,国内经济得发展更多的依靠扩大出口和投资扩张的拉动,一但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2008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巨大打击,国外经济萧条,外贸订单和进口额不断下降,东南沿海众多外贸加工企业相继倒闭,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4、过大的收支顺差加大了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引起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并且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

5、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

经常账户的顺差来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

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引起他国的攻击和报复,日益增多的国际摩擦也随之而来。

三、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一)内部原因1、出口型导向型的发展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订和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发展战略: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分工。

那一时期,我国的比较优势仅在于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样,劳动成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就通过外包等形式转入我国。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外国企业开始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

而这些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更直接推动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走高。

推动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拉的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

2、金融体制相对落后,经济调节的政策和目标往往不协调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不但要实现内部平衡,即要稳定通货;而且还应保证外部均衡,即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

一般的,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

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当市场波动过大时,央行仍会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以避免投机行为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汇率机制调节外部均衡的作用。

要通过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

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并存的问题,在政策取向上就会左右为难。

因为一旦我国为了实现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政策,那么之后面临的将是内需进一步减少,更多的产品在目前的开放经济中到境外找寻出路,自然就会造成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拉高,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

而如果继续实行扩张型政策,加大目前的国内消费和投资,则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危险。

并行而来的居民国内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长期稳定,资本大量流入固定资产领域,造成房地产泡沫化。

3、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较差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住房、医疗及教育成本的现状一直没有大的改善。

对外,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对内,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GDP增长率。

低收入水平和较大的生活压力带来了高储蓄率的结果,高额的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消费与投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过剩的生产开始大量流入国外,导致经常账户的顺差不断拉大。

(二)外部原因1、产业结构落后带来的国际间产业结构转移和技术封锁近年来,其他各国均着力改善自身产业结构,促使本国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提高了资源类商品的价格;气候的异常也让更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环境的变化,大幅限制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发展。

我国得以吸引大量外资的最大原因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我国居民只能靠出售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

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的缺失,使得我国的资源产品一直保持着极低的价格。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将其设立在他国的工厂转移到中国,以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低价格的资源产品。

这样一来,中国在接手他国转移而来的工厂的同时,也接手了本属于他国的贸易顺差,使得经常项目顺差逐步拉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