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1907 –1992)与富勒(Lon Luvois Fuller,1902 –1978)之争
引子:二十世纪的两场法学大战
一、时代背景
1、二战结束,清算二战和第三帝国法哲学遗产,从拉班德的国家学到拉德布鲁赫
的法哲学
2、拉德布鲁赫的自然法转向:不可容忍公式,公民不服从
3、战后法庭:告密者案(审判四人帮,电影《朗读者》)
4、阿伦特(Alendt)“平庸的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5、怨毒的告密者案:1951年,《哈佛法律评论》摘要报道了一个德国法院裁决的告
密者案:被告决定摆脱她的丈夫——一个长期服役的德国士兵,丈夫在探亲期间
向她表达了对希特勒的不满。
1944年,被告向当局告发了丈夫的言论,并出庭
作证,军事法庭根据纳粹政府1934年和1938年发布的两部法令,判定该士兵
犯有发表煽动性言论罪和危害帝国国防力量罪,处以死刑。
经过短时期的囚禁
后,他未被处死,又被送往前线。
战后,被告和军事法庭的法官被交付审判,
检察官根据1871年《德国刑法典》第239条,起诉二人犯有非法剥夺他人自由
罪。
1949年班贝格(Bamberg)地区上诉法院在二审中判定涉案法官无罪,但被告
罪名成立,因为她通过自由选择,利用纳粹法律导致了她丈夫的死亡和监禁,
而这些法律“违背了所有正派人士所持的健全良知与正义感”。
[3]1005报道最后
提到了拉德布鲁赫1946年著名的文章《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该文被法
律实证主义者解释为标志着拉德布鲁赫从实证主义向自然法的转向,在其中他
提出了一个类似“恶法非法”的拉德布鲁赫公式:通常情况下法的安定性应居于首
位,即便法律不善也不能动摇安定性,但如果安定性与正义的冲突达到了“不能
容忍”的程度,法律已经沦为“非正当法”(false law,unrichtigesRecht),法律就
必须向正义屈服。
看起来,班贝格法院的判决推理似乎与拉德布鲁赫公式是一
致的
二、英美法传统比较
1、美国的自然法传统:欧洲传统(洛克、潘恩),宪法作为高级法(道成肉身),从独立宣
言到权利宣言(美国革命,民权运动)
2、英国的法律实证主义传统:英国的保守主义,从霍布斯、边沁到奥斯丁
四、富勒与哈特之争
1、从1958年《哈佛法律评论》同期发表哈特教授的“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以
及富勒教授针锋相对的大作“实证主义与忠实于法律———答哈特教授”,1961年哈特推出《法律的概念》一书,富勒教授则于1964年出版《法律的道德性》一书。
次年哈特教授撰写对《法律的道德性》书评,而富勒也不甘示弱,于1969年《法律的道德性》再版时加以反击
告密者案:恶法亦法,溯及既往
2、富勒(Lon Luvois Fuller,1902 –1978),美国法学四大家之一,过程学派。
3、哈特(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1907 –1992),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
4、1957年沃尔芬登委员会报告:哈特与德夫林之争,韦伯的诸神之争
5、富勒:“法律便是义务的道德最近的表亲,而美学则是愿望的道德最近的亲属”“法律的
内在道德注定基本上只能是一种愿望的道德”,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程序自然法八条(1.一般性(普遍性),2.公布,3.非溯及既往,4.明确,5.不矛盾,6.可为人遵守,7.稳定性,8. 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服从规制之治的事业(Enterprise)。
6、哈特:从命令论到“内在的义务”(法治国,圣奥古斯丁),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承认规制、改变规制、裁判规则)。
7、法律与道德:分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