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角规测树

角规测树

角规测树
一、角规知识
角规是1947年由奥地利林学家毕特利希发明的一种测树工具,它是一种利用固定视角,设臵可变半径的圆形样地来测定每公顷立木断面积的仪器。

角规测树的理论严谨,而构造简单,使用方便,若运用得法精度很好。

用角规测定林分单位面积的胸高断面积总和时,无需进行面积测定的每木检尺,打破了在一定面积的标准地上测算林分胸高断面积和林分蓄积的传统方法。

常用的角规实际上是夹角为1°8′45″的定角器,即杆长为觇板缺口的50倍,若杆长1m,则觇板缺口为2cm;杆长50cm,觇板缺口为1cm。

最简便的角规测器是在一根长度为L的直尺一端安装一个有缺口的金属片,缺口的宽度为l,l/L要根据预定要求设计为某一特定值,一般为1/50,即尺长L为50cm,缺口宽l应为1cm尺长L为100cm,缺口宽l应为2cm 。

这样,每有一株树与其相切割,则每公顷就有1m2胸高断面积;每有一株树与其相切,则每公顷就有0.5m2胸高断面积。

二、角规用法
使用时将角规杆的尾端紧贴于眼下,测者通过缺口照准胸高1.3m处,凡树木大于缺口宽度者,按一株记数;若树
木等于缺口宽度者按半株记数;若树木小于缺口宽度者,不记数。

这样绕测一周,共记数的株数n,即为角规样地测得单位胸高断面积为n㎡/ha。

三、角规测树技术
角规测树的特点是:工效高,速度快,施测方便,但如不能保证其精度则毫无意义,因此如何确保角规测树的精度是其中心问题。

角规测树的主要误差来源有:角规常数的选定,角规绕测技术,坡度改正,林缘误差和样点数量的确定等问题㈠角规常数的选定
角规常数F大,视角也大,视角越大,则被计数株数少,距离也近,可仔细观差,但如果搞错一株对结果影响很大;视角越小则观测距离越远,距离越远则肉眼观测的误差也大,漏测和错测的机会增多,也可能降低精度。

⑴平均直径8-16cm,或任意平均直径但疏密度为0.3-0.5的林分。

Fg=0.5
⑵平均直径17-28cm,或疏密度为0.6-1.0的中近熟林分。

Fg=1
⑶平均直径28cm以上,或疏密度为0.8的成过熟林分。

Fg=2或4
㈡绕测技术要求
角规绕测技术是决定精度的关键性步骤,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操作。

1、绕测时,一定都要从样点中心出发不能错位,眼睛观测点与地面样点保持一垂直线。

2、一定要瞄准树干胸径位臵。

3、对于临界木要特别慎重,如果不易确定时可以实测胸径d,样点至树干距离S。

按公式R=d,如果S<R,则相割,S=R,则相切,S>R,则相离。

4、为了消除漏测、重测或错测,最好正反测两次,进行对照检验。

两次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小于10%取其平均值。

㈢坡度改正
在坡地利用角规测树,由于坡地为一斜面,角规绕测一周的样圆形状呈椭圆形,故应进行样圆面积变形改正。

实地观测斜面坡度为θ,通过公式计算,每个树种坡度改正后的公顷胸高断面积=n/cosθ;或者查角规测树坡度、株数改正值表,得每个树种实际公顷胸高断面积。

㈣林缘误差的消除
当角规样点落在林缘附近时,由于不能绕测全周致使结果偏小,如注意把点位向林内移动,则不能代表林缘林木的分布状态。

为消除林缘误差,可根据林缘木胸径的大小及角规常数在林缘划出一定宽度的林缘带。

凡落在林缘带内的则
绕测半周,并将计算株数乘2。

㈤角规点的设置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角规观测样点数量视小(细)班面积大小而定:
小班面积小于50亩的不少于2个点;
小班面积50至100亩的不少于3个点;
小班面积100至150亩的不少于4个点;
小班面积150亩以上的不少于5个点。

㈥角规控制检尺法求分蓄积量
所谓角规控制检尺就是在角规绕测的同时,对那些相割与相切的林木测定其胸径,并按径阶分别登记其株数。

㈦平均胸径、树高测定
分别树种选取3株平均木进行胸径、树高测定,取其平均值,得各树种平均胸径及平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