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格的定义。
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价值尺度。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与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有何不同。
商品流通的定义及其公式。
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纸币发行的规律。
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角度,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1、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与人民币相关的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旨在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领域入手,使学生逐步认识货币、价格和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就自然成为本单元的开始。
根据课程标准,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个框题。
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由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货币得以出现。
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
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购买商品需要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出现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面对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于是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还将了解什么是价格。
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就是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此外,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由此引出纸币,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
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三目:纸币。
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具有比金属货币更多的优点——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要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
第二框题:信用工具和外汇人们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并不是只有现金结算,而是经常使用各种信用工具结算。
于是第一目集中介绍几种常见的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这一目题的逻辑顺序是:现代经济往来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和汇票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信用凭证——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包括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汇票是外埠结算时的支付凭证第二目则专门介绍什么是外汇、汇率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外汇汇率是用100单位外币兑换的人民币来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
(三)教学提纲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交换需要货币。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4、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的含义。
(2)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价值尺度。
(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1. 流通手段的含义。
2. 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公式。
3.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纸币1、纸币的产生及纸币的含义。
2、纸币发行量的确定。
3、纸币的优点。
4、纸币的正确使用。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1、结算方式。
2、信用卡。
(1)信用卡的含义。
(2)信用卡的优点。
(3)信用卡的使用。
3、支票。
(1)支票的含义。
(2)支票的种类: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4、汇票的含义、种类和优点。
(二)外汇1、外汇的含义2、汇率的含义3、人民币外汇牌价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建议1、课时安排为2课时,每个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建议导入方面:可以介绍货币简史、世界各国货币趣闻,甚至可以由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活动方面:可设计讨论课、辩论赛、演讲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由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货币发展史等方面知识。
实践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用借记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
(五)重点问题分析1.货币的本质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联结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
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于是,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由此也产生了对货币的各种不正确观念(如拜金主义、金钱万恶论等)。
要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这一重点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等价物的含义。
(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
理解这一概念,主要应把握三层含义:第一,它首先是一种商品,是某一市场上人们比较认同、乐意接受的(教材中出现的实物货币通常指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含义)。
第二,它自身有一个演化的过程:第三,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教材出现的金属货币指的就是这一含义)。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的正式产生。
(4)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都是商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
但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区别,表现在:①产生时间不同,其他一般等价物出现的时间比货币早。
②特征不同,如货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既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易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
其他一般等价物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③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般等价物不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5)正确对待货币从理论上讲如何正确对待货币,相对较易,但由于现实中,“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对待货币是本课教育的难点,也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①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②货币并不神秘。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从货币的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的作用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③挖掘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阐述不同金钱观对人生的不同作用。
④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要强调以理服人,事实说话,要实事求是,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调查,其次可针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最后,教师要总结和引导。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讲解货币的职能应重点放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上。
(1)价值尺度职能。
①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教学时,要强调“一切”二字,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
②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价值尺度与价格的关系。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对货币来说,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对商品价值而言,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⑤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⑥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自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货币单位。
(2)流通手段。
①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也叫购买手段职能。
②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