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教学大纲

犯罪学教学大纲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犯罪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130051(二)课程英文名称:Criminology(三)开课对象:法学院本科生(四)课程性质:犯罪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对于其它法学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以完成刑法学的学习为前提。

(五)教学目的: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犯罪问题作全面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对犯罪现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犯罪学的核心和主干问题——犯罪原因有个较全面、多层次的掌握;对犯罪预防有个轮廓的印象。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根源、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主体原因、被害人与犯罪、犯罪预防概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犯罪的预防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56 学时学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并穿插课堂讨论、相关题材影视、辩论赛等形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犯罪学的概念教学要点: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一门学科,定义犯罪学的概念本身存在着困难,掌握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明确犯罪学的学科任务、特点、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等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作为一门科学的犯罪学的复杂性一、定义犯罪学概念的困难二、关于犯罪学概念的各种不同观点第二节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一、犯罪学对象本身是个需要确定的问题二、确定犯罪学对象的意义三、犯罪学必须有自己的犯罪概念四、学科任务是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根据第三节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定义和学科特点一、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及犯罪学概念的定义二、犯罪学的学科特点第四节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一、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二、犯罪学的学科地位三、新犯罪学的理论体系【复习与思考题】1.造成犯罪学概念混乱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3.什么是犯罪学?学科性质和地位如何?【拓展阅读书目】1.[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吴鑫涛等译:《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俄]阿·伊·道尔戈娃等著,赵可等译:《犯罪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3.[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章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教学要点:通过学习,明确犯罪学与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界限,进一步掌握犯罪学的概念。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第二节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一、刑事政策学是个独立的学科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三节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一、社会学概述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联系三、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第四节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一、心理学概述二、犯罪学与心理学的联系三、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区别【复习与思考题】1.犯罪学和刑法学对于犯罪问题的研究有什么不同?2.如何理解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犯罪学的关系?4.分析心理学与犯罪学的关系。

【拓展阅读书目】[美]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德]汉斯·海·耶赛克等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法]卡·斯特法尼等著,罗结珍译:《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法]乔治·卡比著,王立宪等译:《犯罪学的思考和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点:了解和掌握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犯罪学研究方法及其价值二、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第二节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原则二、系统论原则三、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六、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七、价值中立原则八、伦理性原则第三节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犯罪学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二、资料收集方法三、资料分析方法四、成果表述方法【复习与思考题】1.你认为犯罪学研究方法有什么价值?2.如何理解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性?3.论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一个原则。

4.如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准备工作?5.如何在犯罪学研究中收集资料?6.如何分析犯罪学研究资料?7.选择一篇犯罪学研究论著,分析在成果表述方面的利弊。

【拓展阅读书目】1.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俄]阿·伊·道尔戈娃主编,赵可等译:《犯罪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5.[前苏联]B. K. 兹维尔布利、H. Ф. 库兹涅佐娃和Г. M. 明科夫斯基著,曾庆敏等译:《犯罪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教学要点:了解犯罪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概括的掌握犯罪学理论的全貌,并对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引起对犯罪学各种理论的独立思考。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学的产生一、犯罪学的产生涉及犯罪学的概念二、对犯罪学概念的不同观点的简单评价三、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西方犯罪学简史一、概述二、18世纪中期以前的犯罪学思想三、18世纪中后期的犯罪学萌芽四、19世纪的犯罪学研究五、20世纪上半期的犯罪学研究六、20世纪后期的犯罪学研究第三节我国犯罪学的诞生与发展一、孕育于中国哲学人生论及伦理思想之中的我国古代犯罪学思想二、20世纪中期以前的我国犯罪学三、新中国犯罪学的成长和发展【复习与思考题】1.简论犯罪学的产生。

2.分析实证学派的犯罪学研究及其利弊。

3.简述20世纪后半期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4.谈谈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的现状。

【拓展阅读书目】1.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德]施奈德著,吴鑫涛、马君玉译:《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美]刘易斯·齐林著,查良鉴译:《犯罪学及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许章润主编:《犯罪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篇犯罪现象发生论第五章犯罪概念教学要点:了解犯罪是个多学科的概念,不存在一般概念,正确认识法律上的犯罪概念及其缺陷,掌握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确定标准、方法论意义等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概念概述一、犯罪是个多学科的概念二、犯罪不存在一般概念三、犯罪概念中的双因素第二节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内涵一、犯罪学犯罪概念内涵的功能性二、如何认识法律上的犯罪概念第三节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外延一、确定犯罪概念外延的方法论意义二、确定犯罪概念外延的标准三、犯罪概念的外延属于社会现象【复习与思考题】1、如何定义作为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犯罪概念?2、把犯罪学中犯罪概念的外延确定为犯罪现象的意义是什么?【拓展阅读书目】1、李德顺著:《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意]加罗法洛著,耿伟等译:《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王牧著:《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六章犯罪发生的理论学说教学要点:了解和掌握解释犯罪发生的人类学理论、现代生物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和批判犯罪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明确其对犯罪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局限。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人类学理论一、概述二、龙勃罗索的理论三、其他人的人类学理论第二节犯罪生物学理论一、概述二、遗传生物学研究三、体质生物学研究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理论一、概述二、精神分析学理论三、精神病学理论四、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五、社会心理学理论第四节犯罪社会学理论一、概述二、社会结构理论三、社会过程理论第五节批判犯罪学理论一、概述二、冲突理论三、批判犯罪学理论四、激进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六节对犯罪原因理论的简要评价一、犯罪原因理论研究的贡献二、犯罪原因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复习与思考题】1.犯罪人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犯罪生物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犯罪人类学理论有什么区别?3.犯罪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简述犯罪社会学理论。

5、简述批判犯罪学理论。

6.谈谈犯罪原因理论的得失。

【拓展阅读书目】1.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英]韦恩·莫里森著,刘仁文、吴宗宪、徐雨衡、周振杰译:《理论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 [德] 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吴鑫涛、马君玉译:《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俄]阿·伊·道尔戈娃主编,赵可等译:《犯罪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刘易斯·齐林著,查良鉴译:《犯罪学及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意]切萨雷·龙勃罗索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实证派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七章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教学要点:通过本章学习,(1)掌握个体犯罪行为机制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掌握影响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因素。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体犯罪发生概述一、犯罪行为发生研究概述二、犯罪行为机制的主要内容三、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四、犯罪行为产生的纵向过程五、犯罪行为产生的横向模式第二节犯罪发生的个体因素一、心理学因素二、生理学因素第三节犯罪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一、概述二、不良家庭三、有缺陷的学校教育四、不良交往与犯罪亚文化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六、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七、犯罪状况与执法水平的影响八、犯因性物质的影响第四节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一、犯罪情境概述二、犯罪情境构成要素三、犯罪情境的功能四、犯罪情境与犯罪动机转化【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犯罪行为机制?2.什么是犯罪动机?它有什么特点和类型?3.举例分析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