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中层领导干部
执行力的提升与思考
所谓执行力,就是根据企业的性质、特点和它的服务方式等,培育出执行型的领导层和执行力强的员工层,把企业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好的战略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推动工作,完成任务,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执行上级命令的力度和能力。
执行力不仅是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中层干部政治品格、能力水平的具体表现。
中层干部要提高执行力,领会上级意图,政令畅通无阻,指令传达快速,问题处理及时,工作落实到位,任务圆满完成,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四种能力。
一是党性修养能力。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改进、锻炼、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良好的党性修养,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是一个内化于心的不倒航标。
加强党性修养,是执行的前提,它解决了领导干部要不要执行、想不想执行、敢不敢执行的问题。
只有领导干部要执行、想执行、敢执行,工作才能开展,局面才能打开。
因此,领导干部要提升执行力,必须首先提升党性修养能力。
领导干部只有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政治品质,才能立场坚定,避免执行中的主观性;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
二是领悟能力。
在解决了要不要执行、想不想执行、敢不敢执行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解决能不能执行、会不会执行的问
题。
要提升执行力,首先,对所要执行的政策和决策必须正确理解、深刻领
会。
只有充分领会政策或决策的思想实质,才能完整、准确地去执行,获得预期效果, 否则,就可能南辕北辙,形似而神不似。
其次,还要对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有足够的了解。
因为执行总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的,如果所处环境缺乏准确判断,那么执行起来就很可能事与愿违。
再次,还要对自己的执行角色、执行职能和执行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执行的方向,避免盲目性。
那么,领导干部如何提升领悟能力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因为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观念、一种责任,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提高执行质量。
三是结合能力。
结合能力是执行能力的核心,结合能力强不强,结合点找得准不准,体现了执行力的强弱。
过去,由于有的领导干部在贯彻上级精神时总是有些务虚过剩、务实不足,说得多、做得少,把时间和精力大多放在会上、纸上、嘴上,忽略了实际行动,出现了“说的时候很激动、听的时候很感动、写的时候很主动,做的时候很被动”的不良现象。
因此,提升结合能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实干精神,不能光说不干;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执行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有实效的措施,把上
级决策落到实处;就是要实现“四化”,即普遍
精神具体化、抽象理论实践化、一般贯彻典型化、美好愿景现实化,做到措施具体、执行到位,避免执行的表面性。
四是团队建设能力。
执行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更需要团队。
只有具有共同价值观、使命感、荣誉感的团队,才能使执行得以顺利进行。
打造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是执行的保证。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领导就是榜样,就是标杆。
领导干部只有关心下属,与下属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的团队才会有战斗力。
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勾画团队愿景,树立合作理念,保持团队的稳定性,而且要整合资源,使团队拥有共同发展
意识。
因为决定团队执行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如果领导干部只取长不补短,只重视能力强的下属,就会出现“短板”现象,就很难提高组织的整体执行力。
同时。
领导干部还要有沟通协调能力,能够通过协调化解矛盾、调节气氛,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团队不仅能产生1+1>2的效果,而且能够做好人才储备,避免执行因人缺乏而中断,从而提高执行率。
(引用《领导科学》2008年第8 期)第二,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
在管理思想上由“管人的行为”转向“管人的思想”,在管理方法上由命令、控制、惩罚转向引导、服务、激励为主,在管理方式上形成“用标准引导、为执行标准服务、依照标准评价”的管理模式,创造激发员工潜能的有效机制。
把尊重、相信和依靠员工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大力培育共同理想,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让企业真正成为职工的家。
(引用《工人日报》2007年10月10日)二是深入群众和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倾听员工心声,听取员工意见,采纳员工建议,捕捉市场信息,发挥员工的“思考力与创造力”,不断去思考如何使顾客更加满意,适应时时刻刻变化的环境,如何能使事情做得更好,然后定下最可行的行动方案,进而发挥出“执行力” 以“思考力” 促进“执行力”,达到最佳结果。
三是以班组建设为切入点,把管理视角对准基层,通过专业主管负责制,有效解决班组的技术体系与行政体系管理脱节的问题,使企业的各项制度、管理指令与管理意图能够准确传达到班组第一线,提高班组各项工作的效率与执行的有效性。
四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需要。
五是坚持管理重心下移,责任追究上移的管理思路,突出沟通无界限,注重沟通反馈,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工作
经验,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工艺流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
热情,强化企业执行力。
六是实行的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目标的制定、上下级的沟通、绩效评估和结果反馈,保证企业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有效激励和帮助员工提升执行能力。
七是大力提倡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台、实施以及员工的执行、落实、评价、问责等相关问题的处置,都纳入依法治企的轨道,做到有令必行、有
禁必止、违令必纠、
执令必严,增强企业的执行力,确保企业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营造和谐环境。
一是经营管理者要充分理解企业内部期望成就、渴望联合和士气协调的员工心理,用管理的方法形成企业的整体风格和氛围,通过岗位设计达到员工激励的目的,有效地激励和团结员工,立即学习、立即解决、立即投入、立即调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执行力,促进改革发展,共同实现企业目标。
二是建立共同愿景,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忠诚的员工,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激励员工去执行企业所定下的远景或愿景,保持行为的一致性,树立起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实现工作中、生活中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宽以待人、团结协作”的企业环境,实现个体和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是建立完善能力培养、尊重激励机制,对做出绩突出成的要给予表彰奖励,采用培训奖励学习、带薪休假、晋升提拔等形式,使他们有为、有位、有成就感,快乐工作,学习知识,钻研技能,拼搏奉献,建功立业。
四是积极倡导的“企业的员工,就是企业的顾客”的员工顾客观、“对员工的事来负责,对员工的生命负责”的
员工观,始终把人才视为核心资本,以“共创财富,公益社会”为使命,与员工做朋友,感恩员工、善待员工,支持员工参与决策管理,尊重员工的“主人”地位,保障员工的劳动权和休息权,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按车计酬,给干得好、有贡献的员工多拿钱,体现企业对员工劳动价值的认可,让员工看到希望,从劳动价值中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觉得在企业有干头、有奔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整理时间:
殷昭春
二0—一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