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篇常见症状症状(symptom): 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

体征(sign): 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如黏膜出血、腹部包块、心脏杂音等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发热(fever):发热是指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fever type):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 (Remittent fever):又称为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水肿(edema):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咳嗽(Cough):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呼吸道受到刺激后引发的紧跟在短暂吸气后的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

通过咳嗽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气道异物。

同时,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期、频繁、咳嗽影响工作和休息;引起呼吸道内感染扩散、剧烈时导致呼吸道出血、诱发自发性气胸等,属于病理现象。

咳痰(Expectoration): 通过咳嗽运动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

痰液: 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渗出物与吸入尘埃的混合物。

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一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胸痛(Chest Pain): 是胸部的疼痛感。

主要有胸部疾病所致,包括胸廓或胸壁疾病,也可来源于胸腔内脏器病变。

此外,腹部病变也可引起胸痛。

胸痛的程度因个体痛阈的差异而不同,与疾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

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称为牵涉痛,是指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疼痛。

其发生机制是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可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如心绞痛时心前区痛放散至左肩、左臂或左颈部。

发绀(Cyanosis):是指血液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亦称紫绀。

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引起的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出现发绀,称“肠源性青紫症”。

呼吸困难(Dyspnea): 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当上呼吸道部分梗阻吸气时气体入肺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吸气时间延长发生吸气性呼吸困难.同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轻者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消失。

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是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重者可有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出汗、哮鸣音及肺底湿罗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心悸(palpitation):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与心率过快、过慢,心律失常,心脏收缩过强等有关,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成比例。

腹痛(Abdominal Pain):是腹部一种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多由腹部脏器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引起,也可由胸部及全身性病变造成。

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便血(Hematochezia):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隐血便:指每日5ml以下的消化道出血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隐血试验阳性。

柏油样便:又称为黑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里急后重(tenesmus):即肛门坠胀感。

常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

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

黄疸(Jaundice):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之间,临床表现无皮肤、黏膜和巩发黄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察觉。

Gilbert 综合征: 肝细胞摄取UCB功能障碍及线粒体Glu醛酸转移酶不足,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黄疸轻、肝功正常。

Dubin-Johnson综合征:肝细胞对CB及某些阴离子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致血清CB增加而出现的黄疸。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肝细胞缺乏Glu醛酸转移酶,使UCB不能形成CB,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

见于新生儿核黄疸,预后差。

Rotor 综合征:肝细胞摄取UCB和排泄CB存在先天性缺陷致血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

眩晕(Dizziness/Vertigo):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晕厥(syncope):亦称昏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障碍。

嗜睡(somnolence):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能配合体格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

意识模糊(confusion):是一种较嗜睡更重的意识障碍.患者虽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周围事物的刺激判断能力下降出现定向力障碍常伴有错觉和幻觉思维不连贯。

昏睡(stupor):是一种较严重的意识障碍.须强烈刺激方能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回答问题含糊不清或答非所问昏睡时随意运动明显减少或消失但生理反射存在。

谵妄(delirium):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急性脑功能活动失调状态其特点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伴有错觉和幻觉烦躁不安言语紊乱.可见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颠茄类药物中毒、肝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昏迷(coma):意识障碍最严重阶段,表现为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

分三阶段:①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发射等可存在。

②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

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③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第二篇问诊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主诉( chief complaints ):是患者感受最主要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原因和持续时间。

多于一项就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

主诉要简明精炼,不超过1—2句,20字左右。

现病史( 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围绕主诉进行描写,记述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 (past history):包括患者以往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的病( 包括各种传染病 ),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药物过敏,特别是与本病有关疾病。

第三篇体格检查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指医生运用自己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检查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

视诊(inspection ):是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触诊(palpation):是用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叩诊( percussion ):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特点判断病变的一种方法听诊( auscultation ):是根据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嗅诊( smelling ):是通过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浅部触诊法(light palpation):是以一手轻放于被检查的部位,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以旋转或滑动方式轻压触摸。

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

深部滑行触诊法(deep sipping palpation):检查时病人张口平静呼吸,医师用右手并拢的二、三、四指平放在腹壁上,以手指末端逐渐触向腹腔的胜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包块上作上下左右滑摸。

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检查。

双手触诊法(bimanual palpation):将左手掌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背后部,右手中间三指并拢于腹壁被检查部位,左手掌向右手方向托起,使被检查的脏器或包块位于双手之母,并更接近体表,利于右手触诊检査。

用于肝、牌、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深压触诊(deep press palpation):用一个或两个并拢的手指逐渐深压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