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 3 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3 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鲁教版

3.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 番茄汁B. 矿泉水 C. 牛奶 D. 蒸馏水2.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木块会()A. 上浮B. 下降 C. 位置不变 D. 无法确定3.将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加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面粉B. 植物油 C. 白糖 D. 沙土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5.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C. 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6.(xx•常州)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 牛奶B. 白酒C. 豆浆 D. 咖啡二、填空题(共3题;共9分)7.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按要求回答问题:温度/℃20 30 40 50 60溶解度/gNaCl36.36.336.637.37.3KNO331.645.863.985.5110(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

(2)在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 NaCl和KN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 g的水,充分溶解后,成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溶液,该饱和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g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溶液的质量增大 D.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8.某温度下,有一种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方法使之成为饱和溶液。

9.(2分)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溶液的质量。

用序号填空: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3分)10.某温度下,向盛有几小粒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10% KNO3的饱和溶液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得到KNO3的溶液乙.(1)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a、硝酸铵b、氯化钠c、生石灰d、冰(2)经测溶液乙中 KNO3的质量分数为 20%,原试管中KNO3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g,乙溶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四、解答题(共1题;共10分)11.如图,装置的气密性良好.(1)若胶头滴管内是水,锥形瓶内是固体氢氧化钠,挤压胶头滴管后,U形管内会有什么现象?要得到同样现象,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物质的组合还有哪些?(至少答两类组合)(2)要明显的观察到和上述相反的现象,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应分别是哪两种物质?五、综合题(共2题;共5分)12.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吃春饼是立春时中国民间饮食风俗之一.制作春饼的主要原料有面粉、食盐、鸡蛋、水、植物油、蔬菜等.(1)上述原料加水后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2)下列量杯中,最适于量取400mL水的是________(填字母).13.根据下列实验报告回答问题:活动与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探究目的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学校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操作过程(如图所示)(1)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________;(2)图示③中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否)测得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理由是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来判断本题: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解答】A、番茄汁中含有许多固体颗粒分散在水里,不稳定,会出现沉淀,属于悬浊液B、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属溶液C、牛奶是蛋白质油状液滴分散在水里,不稳定,会分层,是乳浊液.D、蒸馏水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B【点评】解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性,同时对日常生活的物质要有所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2.【答案】A【解析】【解答】解: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F浮=ρ液gV排,溶液的密度增大,则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故烧杯中的木块会上浮.故选:A.【分析】根据题意,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据此结合F浮=ρ液gV排,进行分析判断.3.【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A、面粉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有沉淀产生,属于悬浊液,故A错误;B、植物油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分层,属于乳浊液,故B错误;C、白糖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也是均一、稳定的,故C正确;D、泥土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有沉淀产生,属于悬浊液,故D错误.故选C【点评】明确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和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本题关键.4.【答案】D【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A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B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C不符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5.【答案】D【解析】【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故B错;C、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密度相同,故C错;D、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故D正确.故选D.【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数考虑;C、根据溶液均一的特点考虑;D、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6.【答案】B【解析】【解答】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D、咖啡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B.【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二、填空题7.【答案】硝酸钾;NaCl;136.6;B、C【解析】【解答】(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钾;(2)在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故在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 NaCl和KN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成为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钠溶液,该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00+36.6=136.6g;若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质量增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分析】溶液是溶质和容积组成的混合物;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不宜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将氯化钠全部溶解。

8.【答案】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解析】【解答】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方法分析,一般的固体不饱和溶液变饱和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降温,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加水或升高温度。

9.【答案】①;②【解析】【解答】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增加,但由于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故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故选①。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即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所以溶剂水减少,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减小,但由于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故选②【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10.【答案】(1)c(2)1.25;不一定【解析】【解答】(1)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得到KNO3的溶液乙,说明加入该物质后溶液的温度升高.A、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C、生石灰溶于水,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D、冰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选C;(2)经测溶液乙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20%,则设原试管中KNO3晶体的质量为x,则×100%=20%,解得x=1.25g;乙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此乙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四、解答题11.【答案】(1)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水和氧化钙(或浓硫酸和水、或稀盐酸和石灰石、或稀硫酸和锌粒等)(2)水和硝酸铵、(或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等)【解析】【解答】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中的空气膨胀,压强变大,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要使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就要使锥形瓶中受热膨胀,或气体增多,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物质的组合还可以是水和氧化钙(或浓硫酸和水、或稀盐酸和石灰石、或稀硫酸和锌粒等).②要使使U形管内左面升高右面下降,就要使锥形瓶中遇冷收缩,或气体减少,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应分别是水和硝酸铵、(或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等).故答案为:①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水和氧化钙(或浓硫酸和水、或稀盐酸和石灰石、或稀硫酸和锌粒等).②水和硝酸铵、(或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等).【分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判断实验现象,主要从气体压强的变化考虑相关问题.五、综合题12.【答案】(1)食盐(2)C【解析】【解答】解:(1)食盐可以溶于水中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面粉、鸡蛋和植物油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故不能形成溶液.故填:食盐.(2)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400mL液体,50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误差最小.故选:C.【分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溶液的定义来进行解答,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2)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13.【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2)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解析】【解答】解:(1)温度计不能用来搅拌,这样可能使水银球破裂,应用玻璃棒搅拌.(2)实验目的是测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需要测出溶解前水的温度,然后再测定氢氧化钠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故答案为:(1)用玻璃棒搅拌.(2)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用途和溶解的操作进行分析.(2)实验目的是测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需要测出溶解前后的温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