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热和冷却》设计和反思

《加热和冷却》设计和反思

《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加热糖或蜡烛的实验,观察糖或蜡烛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铜球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铜球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固体热胀演示器、烧杯、吸管、气球、水槽、冷热水、红墨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糖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
2、“谁知道糖画是怎样制作的?”
3、“可是我们这里没有制作糖画的工具,不过我们可以用(板书:蜡烛)蜡烛代替糖来尝试糖画的制作方法!”
二、了解加热和冷却蜡烛形态的变化。

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请大家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
3、教师引导:“蜡烛原来是什么状态?”
“蜡烛原来是固体”(板书:固体)
“被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状态?”
“加热后变成了液体”(板书:液体)
“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做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来又变成了什么状态?
“流到纸上的蜡烛又变成了固体”(板书:箭头)
“为什么会凝固?”
“因为蜡烛冷了”(板书:冷却)
4、“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加热和冷却)”
5、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状态改变了。

刚才看到同学们在用蜡烛绘画时产生了一些碎蜡烛,有的同学的蜡烛已经很短了,扔掉挺可惜的,想一想:怎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变废为宝,用好这些短蜡烛、碎蜡烛?
6、讲述:利用短蜡烛、碎蜡烛可以制作新蜡烛,还可以制作彩色蜡烛。

7、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转化。

三、演示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加热和冷却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个铜球,铜球加热和冷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演示。


2、学生在老师的监护下做演示实验。

“这是一个铁环,这是一个铜球,铜球恰好可以从铁环中间穿过(演示)。

给铜球加热… ”,“铜球还能够穿过铁环吗? 将铜球放入凉水中冷却后再试,观察:又发现什么?”
3、“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铜球的什么改变了?”
“铜球的体积改变了”(板书:体积)“体积是怎么改变的?”
“没有加热的时候铜球恰好可以穿过铁环,说明铜球比较小;加热后铜球不能够穿过铁环了,说明铜球的体积胀大了”(板书:热胀)“把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又能够穿越铁环,说明铜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冷缩)。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热胀冷缩”。

4、小结: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四、水的加热和冷却,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大家猜一猜:水加热和冷却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2、老师介绍:“这是一个装满了红色水的小瓶子,瓶盖上插了吸管;我们可以观察到吸管里的水位。

先把小瓶子放入热水中,让小瓶子里的红水受热,仔细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没有变化;过一会儿,再把小瓶子放入冷水中,让小瓶子里的红水冷却,再仔细观察吸管里的水位有没有变化。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谁来说一说,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认为水加热和冷却以后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请说出你的理由!”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板书:水)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会热胀冷缩,水也会热胀冷缩。

大家想一想:怎样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六、拓展延伸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还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呢?
1.铁路的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

2. 火车的金属轮子分内外两层,是靠热胀冷缩的原理组装和拆卸
3. 瓶盖或者钢笔帽拧不下来时,可以用热水把瓶盖或者钢笔帽烫一
烫,就能拧下来了。

4. “孔明灯”也是应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等.
七、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加热和冷却
糖→糖水(固体→液体)糖水水(液体→固体)
加热冷却
固体体积变大体积变小
液体体积变大体积变小→热胀冷缩气体体积变大体积变小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六年制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

本课包括两个活动过程:活动一:关于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活动二: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加热和冷却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现象,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

同时,本课有些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课教学我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预测、交流讨论、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然后自选实验器材、“逼”学生脱离依赖心理,自己进行实验设计等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经过尝试,既有收获又有失败。

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

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生活中学生都熟悉的蜡的变化引出问题,在学生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后,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这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己探究的空间。

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后,我发现大部分小组能自己设计实验,并能说出实验现象。

在研究其它物体时,我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然后设计实验,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积极、认真,实验速度快。

一部分做完自己实验或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完成的同学也到别的小组观察、学习。

有的小组自己设计的实验有漏洞、错误或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实验,我同他们一起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及补救、改正的方法。

对没有进行实验设计的同学,我带领他们去参观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分享其他同学的成功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

实验中我发现:除极个别学生外,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真进行实验设计(虽然设计中有漏洞、错误,甚至根本不可行。

)课堂上实验也是井然有序,学生积极、认真,参与的热情很高,都能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同时小组间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的气氛热烈。

另外自己的实验做完了,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其他小组的探究中。

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体会:
1、学生猜想实验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研究的对象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使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2、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教师决不能为了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而在教学中缩手缩脚。

既想放,又不敢给学生更充分的思维空间,不免在教学中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角,或许在初期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学生的探究方法一定是各种各样,其中的一些或许会漏洞百出,或者不可行,甚至毫无意义。

但很快学生的思维将更开阔,探究方法更趋合理性、可行性,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会更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3、给每个学生机会。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具体表现在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从设计到操作到总结都参与到探究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光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成功之后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