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发展概述
前经互会成员国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变化(年均, ) 前经互会成员国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变化(年均,%)
新思维的激进改革方案: 加速战略” 新思维的激进改革方案:“加速战略”和“根本改革” 根本改革” 企业实行“三自一全”的根本改革。“自筹资金,自 我补偿,自我管理”和“完全的经济核算” 以取消指令性指标为核心的价格体制改革 以实行“批发贸易”为核心的物资技术供应体制改革 以实行多种价格和费率为核心的价格体制改革。分别 采用国家集中价格制、合同价格和自由价格 以实行国家、企业、职工利益结合为核心的财政体制 改革。其基本内容是“基金付费制” 还包括国家机构和国家管理办法、税收和银行信贷、 农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所有制方面提出了发展合作经济和“个体劳动”的 必要性
1961-1985 1971-1985 1981-1985
1950-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苏联 保加利亚 匈牙利 民主德国 波兰 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 伐克 13.1 13.7 13.2 13.8 14.8 15.1 10.8 10.4 15.9 7.6 8.7 9.7 10.9 10.4 8.6 11.7 7.5 5.8 8.4 13.8 5.2 8.5 10.9 6.2 6.5 8.3 11.9 6.3 7.4 9.1 6.4 6.5 10.3 12.9 6.7 4.4 6.0 3.4 4.9 3.9 9.6 4.6 3.6 4.3 2.0 4.1 0.1 4.0 2.7
河流
主要为内流水系和北冰洋水系 被称为“俄罗斯母亲河”的伏尔加河源于俄罗斯平原 中部的瓦尔代丘陵, 向东向南流入里海。其中上游地区 降水较丰沛,支流众多,干流水量大且径流平缓,航运价 值很高。下游进入半干旱地区,灌溉意义突出 属北冰洋水系的三条大河,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 河,均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则 进入高寒和低蒸发地区,一方面仅在夏季有短促的时间 便利航运,另一方面形成大面积的沼泽,加重了那里的过 湿环境 远东的阿穆尔河(黑龙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其大部 分为中俄界河,干流和左岸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航远 价值亦很高。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水能资源超过3亿千瓦, 占全国93%以上
第九章 俄罗斯
概况
疆域达1707.54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8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横跨欧、 亚两洲,欧洲部分与北欧、东欧的8个国家接壤, 亚洲部分独占亚洲北部,与6个国家接壤,并隔白 令海峡和宗谷海峡分别与美国(阿拉斯加)和 日本为邻。中俄边界长达4300余千米,除新疆 外,绝大部分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省 区接壤 俄罗斯海岸线绵长,其中海岸线长约4万公里, 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三大洋和多个边 缘海
历史概况
公元9世纪,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在 东欧平原南部,中俄罗斯高地与第聂伯河之间地 区建立封建国家“基辅罗斯” 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 该称俄罗斯帝国 19世纪至20世纪初, 西至芬兰—波兰,南至黑海、 外高加索,东南囊括中亚,东至西北太平洋,面积 仅次于英国 1917年11月7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成 为苏联的主体部分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改名为俄罗斯联 邦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背景:苏联经济改革长期不见成效,经济形势日趋
恶化,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勃列日涅夫当政后期,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的 国民经济,都进入停滞时期,尽管同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竞赛到80年代中期仍保持速度优势,但 这种优势日趋减弱
经互会 成员国 5.4 4.6 3.3 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 3.7 2.9 2.2 发展宗教与语言 民族、
俄罗斯联邦与原苏联一样都是多民族国家,现俄罗斯境 内有130多个民族。较大的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 白俄罗斯、哈萨克、巴什基尔、楚瓦什、车臣、印古什、 布里雅特等 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人已占人口总数的82.6% 除其他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混居外,少数民族大都形成 相对集中的聚集地区。聚居区一般形成民族自治区(现 大多成为民族共和国) 民族地区在联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问题亦 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 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罗斯境内的民族语言分为4大语系,即印欧语系、阿 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 乌拉尔语系。俄语为主要语 言,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
矿产资源丰富, 西北部卡累利亚和科拉半岛地 区,蕴藏大量磷灰石、霞石和铁、镍、云母等矿 藏。两大平原是沉积型煤带,煤炭资源的地质 储量居世界前列,探明储量与我国相当 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伏尔加一乌拉尔地区、 西西伯利亚北部(以秋明油田为最大)和东西 伯利亚北部,1993年,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 七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铁矿资源相当丰富,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 储量较少 东部资源富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 和资源开采后的长距离(向西部)运输是俄罗斯 矿物资源分布状况的又一特征
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 斯大林逝世后开始调整农业政策,赫鲁晓夫认为农业 落后原因首先在于“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采取的 政策(1)改变按产量征购的办法,实行按耕地面积规 定固定交售任务的办法(2)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 低义务交售定额,允许将完成收购任务之后的农产品 在农庄市场出售(3)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并扶持其 发展(4)倡导并大规模实行垦荒运动 4 上述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1958年后,由于新开垦土地肥力开始下降,废除草田 轮作、大种玉米等“瞎指挥”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又 停滞不前,到1963年大减产,牲畜由于缺少饲料而大 批死亡 新挫折使领导人急剧地改变了政策,1958年后农业政 策很大程度上又回到老路上去
1957年改组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是用管理机关搬 家的办法并不能解决体制本身所固有的深刻矛盾,必须 进一步探索深入改革的途径。 1961年10月,提出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 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 算为中心的比较深入的改革思想和改革方向 勃列日涅夫等人上台后, 通过了"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 加强工业生产经济刺激"的决议,决定全面实行经济改革, 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 (1)改变工业、建筑业管理的组织结构(2)改进计 划工作(3)扩大企业权力(4)加强经济核算 (5) 加强经济刺激(6)改变物资供应办法(7)调整工业 品的批发价格 1973年开始建立联合公司和1979年决议,基本是针对新 体制推行中的问题所采取的一些调整和补充措施,对于 基本体制并没有原则上的影响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50年代中期,苏联管理机构运转不灵,官僚化和工作低效 率突出,经济增长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赫鲁晓夫于1957 年发动“工业和建筑业管理改组”,迈出了苏联经济体 制改革的第一步 改组的中心是将工业、建筑业管理的部门原则改变为 地区原则,除了与国防工业直接相关的工业部外,其他中 央和加盟共和国的工业、建筑业等全部取消,在地方成 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统管所在地的全部工业和建筑业企 业。这样经济管理的重心就从中央移向地方 由赫鲁晓夫仓促发动的这次改组,由于考虑不周、措施 不当,加之机构调整带来的人事纠纷,造成了很大混乱, 结果社会生产不仅没有象所预料的那样高速发展,反而 使得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降水
俄罗斯境内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大西洋气 团,它自西向东的强度变化决定了俄罗斯 降水的地区差异。最丰沛的降水,即年降 水量600至700毫米出现在俄罗斯平原西 部,向东递减,在东西伯利亚仅200至300 毫米 远东山地面向太平洋一侧在夏季季风和 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又形成丰沛的降水区, 年降水量可有500至1000毫米 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热量不 充分,所以蒸发量较少,冷湿是其气候环境 的又一特征
人口、民族、宗教与语言
人口
1995年人口1.482亿,居世界第六位,地广人稀(人口平 均密度8.7人/平方千米,为世界平均密度的1/5)是俄罗 斯人口的首要特征 人口密度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人口低速增长。战后只在40~50年代出现过人口较高 速的增长,60年代以后长期维持在年0.39%的低水平上。 I990年到1995年人口增长速度由0.1%降至-0.2%,连续 四年出现负增长,造成俄罗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并加剧 了人口的老龄化 分布的基本格局是西部比较均匀,人口相对稠密区自西 向东呈楔形延伸,在西部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一个南北向 的稠密区。但乌拉尔山地以东,人口相对稠密地区只沿 西伯利亚铁路呈不连续分布,且向东不断收缩,只是到远 东滨海边疆区才出现略显密集的人口分布 城市人口比重高。1995年城市人口比重高达76%
丰富的自然资源
利于耕作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即被称为中央 黑土区的俄罗斯平原中部和伏尔加河流域 乌拉尔山脉南麓以及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的土 壤肥力也较好;其他大部地区在冷湿环境下生成 广袤的寒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覆 盖面积占国土的40%,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泰加 林”地带是世界性的森林资源宝库 西部水热土等自然要素组合较为理想,地势较平 坦,形成相对密集人口和较发达的经济 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和农业用地最广阔的国 家之一,但受热量、水分、土壤等因素局限,其 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要比美国低57%,比法国低 53%,比英国低32%,广泛分布的永冻土又妨碍 着基础设施的开发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总结教训,1965年3月提出了一 套比较完整的发展农业的新措施(1)把发展农业作为 “战略任务”,大力增加投资(2)改变农庄劳动报酬 制度,增加收入(3)改善生产组织管理,实行现代化 经营(4)扶持个人副业,发展自由市场 这一政策的转变,使农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轻工业 1953年,提出以加强消费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广泛的国 民经济调整计划,压缩某些军事工业,取消或暂缓一 些规模过大的重工业建设项目,抽出更多人力、物力 和财力生产消费品,以活跃市场,减轻消费品不足的 压力。赫鲁晓夫掌权的年代并没有认真解决轻重工业 的调整问题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补救农业,发展乙类工业,进一 步克服国民经济失调,在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50年代前相比,60年代后农、轻、重在发展速度上 的差距是不断缩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