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最全版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最全版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201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发布人:发布日期:2010-05-17 15:22共466人浏览[][][] 第壹章概论心理学: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流派: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壹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这壹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优点:能收集到第壹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且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能够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壹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且且这些行为是能够重复出现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俩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可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仍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且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可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且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壹定的局限性。

调查法:就某壹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俩种方式。

问卷法能够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壹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可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意识和注意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壹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壹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且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和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睡眠状态这时意识且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之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

此外,有时候仍能够通过药物使人产生壹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壹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壹种受暗示的状态。

注意和意识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壹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壹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壹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主义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

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

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仍有壹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

生物节律和睡眠:睡和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

睡眠的阶段:过渡期持续1~7分钟;脑电波为α波(12cps),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脑电波为θ波(4~7cps)沉睡期脑电波以δ波(4cps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轻睡期~REM循环约4~6次循环;第壹次循环中,REM持续约10分钟,最后壹次循环,REM可持续到壹小时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壹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失率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梦的特征和研究: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

霍尔:大多数梦具有壹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壹些梦相当普遍。

梦的特征:梦境主要和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自我中心是梦的第壹个重要特征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能够影响梦的内容催眠:是壹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的原理: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和睡眠的区别):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催眠是角色扮演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催眠是意识的分离由希尔加德提出感觉和知觉第壹节感觉概述感觉的壹般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能够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壹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且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能够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即产生感觉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关键环节),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且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

它是壹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俩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表示人们对俩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在壹个刺激能量上发现壹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和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和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第二节视觉视觉刺激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色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视觉的机制: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暗适应包含俩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色觉理论: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和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第三节听觉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多数是空气)传递给人耳。

且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声波最简单的形式是正弦波。

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基本的听觉现象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音强、音高、音色听觉的适应和疲劳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仍需很长壹段时间才能恢复声音的混合和掩蔽听觉的机制听觉和耳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听觉的理论音强:在最弱和最强之间,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按线性方式进行的,声音的强度越大,相应的神经细胞激起越快音高: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共同起作用位置学说(行波学说)贝克西;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解释极低频声音作用第三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壹般概念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

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仍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知觉的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直觉、触知觉、嗅知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壹个统壹的整体的特性。

它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壹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特例:双关图形知觉对象的选择和很多因素有关,壹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艳、具有活动性的课题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

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和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壹特性叫理解性。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壹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