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最新模拟题专题训练:生物、土壤与自然带一、单选题读甲(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K12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l~2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答案: A解析:甲地的岩石风化释放养分较多,地表径流强烈,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符合热带雨林的环境。
乙地相反,符合低温少雨的环境。
所以排除B、C、D。
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都是来源于岩石风化释放和枯枝落叶释出。
故选A。
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答案: B解析:乙地年均温较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微弱,有机质储存在土壤中。
故选B。
土壤(浙江省嘉兴市2018届高三3月学考选考联考)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7 题。
图1 图2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答案: A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Ⅰ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Ⅰ答案: D右(2006年模拟)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据此回答12~14题。
5.据图可知()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答案:C6.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极地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答案:D7.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答案:B土壤(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回答9~11题。
8.土壤容重越大A. 有机质含量越低B. 土壤孔隙度越高C. 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D. 越利于作物生长答案: A根据材料可知,土坡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
9.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A. 东南丘陵的红壤B. 松嫩平原的黑土C. 三江平原的沼泽土D.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答案: B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硫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据此选项中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据此选B。
10.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A. 引水灌溉B. 秸秆还田C. 深耕土地D. 红壤掺沙答案: A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
读早(安徽省六安市2018年皖西高中教学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春短命植物大致分布范围图,回答9~11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早春短命植物多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些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②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③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④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 D从图中分布的地区看早春短命植物一部分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这些地区会受到海洋气团控制,①错;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②对;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夏季炎热,短命植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逃避干旱的夏季休眠现象,这些地区不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错;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④对。
选择D。
12.我国伊犁一带短命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是A. 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B. 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C. 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区落差大,植物种类多D. 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答案: C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这些只能说使植物生长好,不是导致特种多的主要原因,AB错;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区落差大,水热条件差别大,植物种类多,对;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不是植物种类丰富,D错。
黑鹤(安徽省六安市2018年皖西高中教学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自动>)是一种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
它对栖息生存的环境要求较高,偏好在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沼泽觅食。
下图是黑鹤分布与迁徙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3.黑鹤迁徙到甲地时A. 甲地草木枯黄B. 甲地处在3-4月C. 乙地盛行东南风D. 乙地正值水稻播种答案: A黑鹤迁徙到甲地时属于北半球的冬季,甲地是热带草原,冬季草木枯黄,A对;甲地处在12-2月,B错;冬季乙地盛行西北风,C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一般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晚稻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十月上中旬收获,乙地不是水稻播种时间,D错。
14.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水鸟越冬地之一,但是黑鹤甚少问津,说明此处A. 人类活动单一B. 环境污染严重C. 鱼虾等食物少D. 栖息地范围小答案: B人类活动单一不会影响鸟类越冬,A错;黑鹤偏好在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沼泽觅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鸟类越冬,B对;鱼虾等食物丰富,栖息地范围大,CD错。
15.欧洲路线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是A. 温带草原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一热带草原B. 温带荒漠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C. 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D. 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_热带草原答案: A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鹤欧洲繁殖地主要在温带草原,欧洲路线沿途经过地中海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
看到的自然景观是温带草原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一热带草原,选择A。
有机(山东省菏泽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
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
右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读图,完成21—22题。
16.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植被覆盖度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答案: B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
17.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答案: C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成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所以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下图(江苏省淮安市等四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为我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川面积变化与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的变化成正相关B.冰川海拔的最小值约为2500米C.草甸带可能分布在海拔6000~6600米处D.冰川集中发育区位于海拔3600~4800米处答案: D19.山体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原因是A.光照增强B.山体面积减小C.气温升高D.大气保温作用弱答案: B欧洲(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乌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
读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完成19~21题。
20.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A.充分利用海陆风B.低湿地分布较广C.避开天敌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答案: B材料中信息“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再结合路线所在地多沿海滩涂低湿地,所以选择B项。
21.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鹤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受大气环流的影响B.该路线飞行距离更近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答案: A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因此选择A项。
22.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D.上升气流显著答案: D由于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此时是白天升温的时段,所以森林和水域升温慢,表现为下沉气流,不利于飞行,所以选择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或是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森林和水域)通过,这些地方气流上升运动,有利于飞行。
沙(湖北省武汉市2018届高三毕业生二月调研试题)丁鱼是冷水鱼,个儿小,肉质鲜美,喜欢在海洋表层的巨大浅滩生活。
南半球每年的冬季,沙丁鱼开始一年一度大迁徙,号称自然界最大的海洋生物迁徙活动,其迁徙过程中常常会遭到大型鱼类的侵袭。
沙丁鱼在迁徙过程中往往会滚作一团,形成6 -7km长、1- 2km宽的鱼裙带,恰似一个巨大的“饵球”。
下图为南非沙丁鱼迁徙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23.导致沙丁鱼大迁徙的直接原因是A.季节变化B.海水温度变化C.自然灾害D.饵料多少变化答案: B24.沙丁鱼在迁徙过程中滚作一团,形成巨大“饵球”,主要是为了A.节省海洋浅滩空间B.适应海水流向变化C.防御大型鱼类侵袭D.提高人类捕捞产量答案: C下图(贵州省黔东南州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为某地自然带分布图,基带为温带阔叶林带.读图回答6~8题。
25.图中自然带分布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答案: C26.我国平原地区缺失苔原带的原因A.纬度B.洋流C.地形D.海陆分布答案: A27.图示地区可能位于A.美国东南部B.中国东北地区C.巴西高原D.俄罗斯北部答案: B气温(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