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1.唤醒与情绪●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mood)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2.1不定性与唤醒●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环境维度:●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对复杂性的偏爱:●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的信息●3)复杂刺激的组织:●无组织的复杂性●有组织的复杂性●协同的复杂性3.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为最优唤醒水平定义●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应激物: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顶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相互关联、同时发生● 1.1生理反应●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一般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由拉扎勒斯提出,一般称心理应激●塞利的研究证明,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1.应激反应躯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1)警戒反应●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刺激需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助人进行感觉判断●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氧气;停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2)抗拒(或适应)阶段●警戒反应迅速而短暂,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便贮备大量体能维持身体的高度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应对作好准备●3)衰竭阶段●若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衰竭;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亡●塞利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时间内忍受寒冷,但持续几月后,因体能耗尽而死亡● 1.2心理反应●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主体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可能引起应激——这些刺激本身未变,但个人是否把它评价为威胁却因人因时而异●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1)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2)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离刺激发生还有多少时间)●个人有关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避)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小,该情境引起应激的程度越低●一旦把某刺激评价为威胁,就会顺序发生警戒反应、抗拒反应●抗拒阶段的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时,个人要全力以赴、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信息探索,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若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导致对健康不同程度的危害●当全部应对能力消耗殆尽,则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期●幸运的是,常常在情况未发展到如此糟糕之前便出现转机●原因:●1)当某种令人反感的刺激长时间作用时,随着对刺激的神经生理敏感性降低,人们的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变得适应●2)随着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预见性和控制感加强,在认知方面把应激物评价为威胁的倾向越来越少(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达到适应或平衡,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2.应激物的种类●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1)灾变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特点: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当事人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导致的问题:焦虑、退缩或麻木、抑郁、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无泄愤对象的气愤、回归、梦魇●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浩劫,但同时也有巨大教育意义——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用广义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有人类的过错;应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行为●(1998年长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2)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特点: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问题:这些事件无休止而又无法摆脱,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幸或不顺心加在一起,有可能把人拖累得疲惫不堪,甚至被彻底拖垮●“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为研究生活事件的应激后果,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被试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整等级量表●结果发现,积分30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中,80%的人在被观察后一年内患重病●一般一年之内积分150~199分为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为较严重生活危机,超过300分为严重生活危机●处在严重危机中的个人,随着积分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包括各种炎症、溃疡、呼吸疾病、心脏病,甚至猝死●3)背景应激物●指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特点: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躲避,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后果不可忽视●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与缓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其他挑战3.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应激的效应:●1)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2)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只要应激物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的成熟——使人学会更好地处理下一个应激事件●在此意义上,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应激所付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纳的学费,长期的养尊处优和懒散放荡会使人降低正常的适应能力概述●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还可用其他理论解释,如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看起来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有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了解环境与行为的关系1.环境负荷理论● 1.1梅拉比安指出,可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称为环境负荷●高负荷环境:传递大量感觉信息的环境●低负荷环境:刺激信息量较少的环境●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环境比低负荷环境具有更强的唤醒作用●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值,如播放音乐的分贝值越高,环境负荷也越高,唤醒效果也越强●新奇性: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任何陌生的事物都比熟悉的事物需分配更多的注意和付出更多“认知努力”,这种注意和认知努力导致更高的唤醒●复杂性: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付出越多的努力●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 1.2信息负荷●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息负荷则可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信息超载现象● 1.3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2.适应水平理论●缺乏刺激的环境闷的发慌,无聊、厌烦,主动探索和寻求刺激●刺激过度的环境感到闹得受不了,乱得理不清●沃威尔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称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人们可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该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