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
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
(二)唐代的官学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 行政长官。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 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 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 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八股取士
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 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 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惊讶, 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 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 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
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
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
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4、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2、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
文科举
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

制科

武科举
3、科举考试的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 赋五种。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 熟悉程度方法。
墨义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 答即可 。
(二)消极影响: 1、国家只重选科取士,束缚思想,忽略了学
校教育,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 列问答题。
诗赋,即命题创作诗赋。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的产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二者结合在一起。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
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 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 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 育的内容和方法。
科举趣闻4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 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据说,那次殿试 ,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 后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 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 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 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 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 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 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何来天长地久代兰 芬!
3、官学的各项制度 ——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束修制 ——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计划 2、对教师的管理 3、对学生的管理
三、中外教育交流
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 生。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 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 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遣唐使。第二
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育科学学院 袁强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
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唐高祖李渊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 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 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 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 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 翼,如鱼依 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 。
地方上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 部领导。
隋唐官学体制:
1、六学一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 2、特点: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增添教育内容; 教育等级制明显; 学校类型多样化; 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
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标志: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 制的创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科举考试的程序 生源——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
徒,二是乡贡。
手续——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办妥 应试手续。第二年2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翠妞儿”,因此馆阁中人应试,诗 赋中都避用“翠”字。然而唯有京城一带人方知 内情,外省士子则无从知晓。某年新进士朝考, 题目为《麦天晨气润》,一进士诗中有“翠浪” 二字。阅卷者大为惊骇,因为一个“翠”字已不 能用,何况再加个“浪”字,这浪可以解释为女 子放荡,倘若进呈,必然大触“圣怒”,谁敢承 当,也有些官员见该进士诗均佳,提议替他周旋一 下。但是人人怕遭不测之祸,谁敢出头!试卷也终 于被废斥一边。
2、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 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 书章句集注》
3、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类为留学生。第三类为学问僧。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原因: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
央政府手里; 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
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
“三年大比”制度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 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 闱(围)”,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 闱”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威胁国家财政; (2)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为后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 2、道教的影响:增加了士人的学习和考试内容。
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隋朝的官学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
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设
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考生进入考场有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 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为防变质一般都带大饼或月饼之类糕 点)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 方以下。
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 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 ,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 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防作弊:
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 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 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
趣闻5: 清代科举,有一模特专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相貌.(按 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 可以参加名 为“大挑”的选官程序 ,也就是对于考试老考不上的“困 难户”落实一下政策,给一个做官机会)挑选的标准是:“同 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是头身 子直长;日,表示身体胖瘦高矮适中而有端直.符合这前四个字 就可选中.身,表示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高耸;由 ,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选.挑选的时候,二十人 站一排,从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余八人就是落选者,俗 称“八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