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拟法庭教学法在金融法课程中的运用【摘要】在高职院校的金融法课程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相较于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的现实意义。
它的运用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程序操作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
这一方法的使用要遵循固定的流程,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拟法庭金融法教学应用
所谓金融法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法就是以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其原已熟悉的格式化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圈,在模拟的金融法诉讼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审判过程,较直接地面对金融法律实践问题的考验,促进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操作性的知识,让书本中的金融法理论在模拟实践中得到检验。
一、模拟法庭教学法在金融法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 “模拟法庭”既是“说法”,又是“演法”,既避免了教师单纯说“法”教学带来的枯燥和乏味,又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传统常用的金融法案例教学虽然能使学生置身其中,但不如“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因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对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弱势的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大。
而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模拟法庭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2. 而模拟法庭则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所,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体验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的活动过程。
传统的金融法评价体系中主要是以听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
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的检测很大程度上依赖检测、考试。
而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必须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进行分析、归纳、筛选,从而形成向法庭陈述的事实,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代理意见、案件审理等全部环节。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庭审中,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 模拟法庭教学法将静态的、枯燥的金融法律条文通过动态的、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促使他们仔细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并找出法律要素之间的冲突,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传统的金融法教学中的实训活动多以社会调查职业角色体验等为主,没有形成真正体现课程特色的实训内容,而只不过是从常规的通用实训活动中借力,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以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而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模拟法庭教学法在金融法课堂中的实操流程
模拟法庭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确定案例;分派角色,分组讨论;诉讼文书的准备;正式开庭;庭后评价与质询。
这些程序在金融法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充分执行,以求达到模拟法庭教学的
预期目的,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
1. 确定案例
案例的选择要达到符合金融法教学目的要求。
拟用的案例,可以从金融法课本或者参考书籍收集案例,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对于金融法中的重点章节如合同法、企业法、票据法、担保法等相关案例进行选择,对一些与案件无直接关系的材料应予以剔除,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案情作适当的变动以更适应模拟法庭教学实践的需要。
2. 分派角色,分组讨论
学生拿到材料后,可以实训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有关案情的基本情况,了解全部诉讼参与人的活动,至于如何分析案情、把握事实、适用法律,应主要在分组后,由各组学生自行把握。
根据案情可以将学生分为审判组、控诉组(原告组)、被告和辩护组(被告组)等,证人、被害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可以单独分组,也可插入各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法律职业的真实状况。
3. 诉讼文书的准备
在正式开庭前,学生应被要求准备好相应的诉讼文书,如起诉书、公诉词、证据目录和说明、辩护词、代理词等,开庭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发挥。
判决书本应在开庭评议后作出,在制作诉讼文书时,除要符合规范外,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应变措施。
各小组内可以视需要进行多次开庭模拟。
4. 正式开庭
从发布开庭公告、进行开庭准备到作出判决均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整个开庭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人员应有一种真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均是在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维护国家、个人(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开庭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
一个案例经过上述完整程序后,应形成一套完整的案卷材料和总结材料,对于庭审过程也可以留下影像资料,这既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今后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积累资料和经验。
5. 庭后评价与质询
模拟法庭结束后,要安排三个步骤:一是由各组同学阐述各组案例中所体现的金融法知识要点。
二是法庭组成人员与其他旁听同学相互质询。
任何旁听的同学都本着“我是模拟法庭的支持者和受益者”的原则,专心投入旁听。
法庭表演的同学有权对任何旁听的同学提出与本庭有关的问题,探讨有争议的观点,被提问同学必须回答。
三是教师作全面的启示性的总结。
教师作为整个模拟法庭的指挥者,也作为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者,应同其他教学方式一样,肯定教学成果,解决教学疑问,启示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以优化完善理论。
【参考文献】
[1]初北平,陈奉翔. 模拟法庭教学的优势及其操作程式研究. 交通高教研究,2003(1).
[2]许步国,王凤民. 关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绥化学院学报,2005(6).
[3]甄贞.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