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教父哲学新(《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五章 教父哲学新(《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 神正论来源于希腊词“神”(theo)和“正义”(dike),意义是: 在恶的存在面前显示上帝正义。
• 奥古斯丁采用新柏拉图主义的灵魂观,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帝、灵魂和身体作为由 高到低的秩序。他认为,灵魂的正当目标应追求高于灵魂的上帝; 当灵魂追求低级的身体时,造成秩序的颠倒,产生伦理的恶,恶产 生于人类灵魂的内在缺陷。
三、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 对恶的思考在奥古斯丁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他早年因为基督教教 义无法解决恶的起源和性质问题,而采用摩尼教的二元论解释。摩 尼教教义认为,代表善的光明之神与代表恶的黑暗之神进行永恒斗 争,因此世间的恶普遍存在。当时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利用恶存在的 事实否证了基督教信仰的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总之,恶的存 在与上帝的全善、全知、全能相矛盾。这些严重困扰着神学家。奥 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合理地解释恶, 以为基督教教义辩护。他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神学解释,是最早 的神正论(theodicy)。
• 奥古斯丁认为,“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第一,任 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第二,过去和将来都可被归结为现在。
• 奥古斯丁进而提出了关于时间的定义:“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 他这里的“心灵”专指上帝的心灵,在他看来,上帝是永恒的,并 不是时间中的存在。上帝心灵中的“现在”在创世的开端瞬间被造。 与世界同时被造的“现在”是一切时间的原型,人所知觉到的连绵 不断的时间是对时间原型的摹仿。他利用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摹仿 说,同时吸收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度量时间、“现在”是时间单元 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位置。罗素认为奥古斯丁阐述时间 学说的《忏悔录》第11卷是其著作中“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 在《与蒂尔弗的对话》中,他谈到皈依基督教就能成为真正的哲 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真正使命是探求神圣的真理,为此他先后 向斯多亚派、漫步派、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请 教,但未能得到令他满意的答案,最后是在一位基督教长老的启 发下,领悟了基督教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神圣真理。他得出结论: “我发现只有这个哲学才是可靠、有益的,我因此而成为哲学 家。”
一、对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利用
• 奥古斯丁受过良好教育,18岁时因读到西塞罗的著作而对哲学产生 兴趣,后来又读过柏拉图主义者的著作,他感到改造和利用哲学的 必要性。
• 他对“哲学”概念的理解来自一位名叫伏洛(Varro)的人所写的 哲学手册(现已失传)。他认为,书中列举出的288种哲学,都是 对“如何取得幸福生活”的不同回答,哲学家的智慧只能产生各种 意见的纷争,远离幸福状态。他得出结论,称基督教为“真正的哲 学”,因为基督教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提供了达到永恒幸福的 唯一途径,他称自己皈依基督教是“到达哲学的天堂” 。
• 在奥古斯丁之前,大多数教父都利用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为 基督教辩护。奥古斯丁认为,最接近于基督教的希腊哲学家就是柏
拉图,用基督教信仰衡量,柏拉图哲学最优越、优点最多。他用改
造利用的态度,吸收其中有利于基督教的因素。
二、时间学说
奥古斯丁的一切哲学观点都有神学背景,都是在为基督教的信仰和 教义服务。 当时,人们对上帝六天创世说提出质疑,希腊人问:上帝何时创造 时间?摩尼教徒问道: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做些什么?奥古斯丁在 《忏悔录》第11卷中专门讨论了“什么是时间”的问题,认为把握 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流逝的时间只能被知觉的运动度量。 他说:“正是在我的心灵里,我度量时间。”被心灵所知觉的时间 即持续的知觉,知觉虽由外物引起,但知觉的持续却不取决于外物; 外物消失之后,关于它的知觉仍能持续。奥古斯丁把这种知觉的持 续称为“现在”。
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奴隶和被压迫者的 宗教的性质是完全适合的。”
四、历史神学
• 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异教徒把这归咎于罗马人背叛传统 宗教、改信基督教而受到的天谴,基督教内部充满沮丧和恐慌。为 了鼓舞士气,坚定信仰,奥古斯丁花费15年时间,完成了《上帝之 城》这部巨著。他在《上帝之城》中对历史作了神学解释,区分 了圣史和俗史,认为罗马城的兴衰属于俗史,与上帝拯救人类的 圣史无关。他按照上帝六天创世、第七天休息的说法,把圣史分成 七个时期,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在第六个时期,即上帝即将取得完 全胜利。
) 德尔图良(Tertullian,145—220
• 第一个拉丁教父德尔图良以激烈的言辞表达了反哲学的倾向。在他 看来,希腊哲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哲学就是异教徒的智慧,哲 学家比其他异教徒对基督教更危险。他在《辩护篇》中向统治者建议, 应该把公开摒弃宗教崇拜的哲学家与虔诚信神的基督徒交换地位,用 迫害基督徒的方法对待哲学家才公正。 • 他认为,虽然哲学家和基督徒都反对罗马宗教崇拜,但哲学家是出 于不敬神的态度,而基督徒则出于对真正的神的虔诚态度,象征哲学 的雅典和象征希伯来宗教的耶路撒冷不可相提并论,基督徒和哲学家 之间毫无相似之处。
二、信仰主义
• 《新约》记载保罗在希腊中心雅典传教,与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 派哲学家辩论时,曾引用“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 的聪明”的经文,来反击希腊哲学家的攻击。一些护教士引用 《圣经》中反理智主义的经文,得出了反理性、反哲学的极端信 仰主义结论。他们不只反对希腊哲学,而是要反对一般意义上的 哲学;不只与希腊哲学比高下,而是要突显基督教信仰与哲学的 对立。
• 第三,哲学的理性推理方法是错误的途径。他排除了基督教与哲学相结 合的可能性,说:“让斯多亚派、柏拉图、辩证法和基督教相混合的杂 种滚开吧!我们在有了耶稣基督后不再需要奇谈怪论,在欣赏了福音书 之后不再需要探究。”
• “不需要探究”表达的是极端的信仰主义立场,德尔图良甚至反对进一 步理解和解释信仰。
西方哲学史
第五章 教父哲学
01 早期教父哲学
02 奥古斯丁
03 黑暗时代里的哲学思想
本章概要
• 2—9世纪,基督教在罗马以及中世纪欧洲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并取 得统治地位,经历了经文规范化、组织制度化、信仰正统化的过程。
• 教父是基督教教义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是教规的制订者和教会的组 织者。教父们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哲学理论,一般也不称其为哲学家。 但是教父在创立神学理论时,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他们所知的哲学思 想和材料,或驳斥反诘,或求同存异,或改造利用。因此,人们把 教父著作所包含的哲学因素,如他们提出的哲学问题、使用的哲学 概念和思辨推理等概括出来,一般称为教父哲学。
• 他承认希腊哲学家已经达到了人类智慧的顶峰,但他们缺乏宗教 信仰,企图依靠自己的智慧寻求知识,结果无不走入迷途。他认 为,基督教融智慧与宗教于一体,“在智慧中崇拜,用举止行为 成全我们的知识”。拉克坦修指明了基督教神学和哲学取代希腊 哲学的趋势,《神圣的原理》从理论上宣布了基督教统治时代的 开始。
• 奥古斯丁认为,与人类命运相关的是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区别。 国家是按照一定协议组成的人的群体。“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 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并进而藐视自己者组成天上之城。”这 里的“城”(civitate)指国家。他认为国家的基本功能是维持 和平,地上之城只能暂时、局部地维持世间和平,上帝之城将在 末世实现永恒的“天上的和平”。为此,他要求基督徒遵循耶稣 关于“凯撒之物当归给凯撒,上帝之物当归给上帝”的教导,服 从世俗国家法律,承担纳税、服役等世俗义务,同时在教会中坚 守信仰,期待永恒和平。马克思认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体现“首先把国家和教会分开”的“教父们的著作和基督教精 神”。
第二节 奥古斯丁
对柏拉图主义的 改造利用
时间学说
奥古斯丁的 神正论
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 奥勒留·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 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 387年的复活节,他接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洗 礼,正式加入基督教,395年升任主教。他在 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死于希波城沦 陷前。奥古斯丁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 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的著 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其中《忏悔录》、 《论选择自由》、《论三位一体》、《上帝 之城》等著作包含了许多哲学论述。
克莱门特(Clement,153—217)
• 3—4世纪,基督教神学中心位于亚历山大城,该地的希腊教父 克莱门特(Clement,153—217)认为,希腊哲学来自以东方宗 教为代表的智慧(哲学),两者最后汇入基督教所代表的最高智 慧。
• 他在《规劝异教徒》的辩护词中运用历史资料,说明了古代犹太人、巴 比伦人、埃及人和印度人智慧的融会贯通,必有共同来源,这就是上帝 的启示。
• 希腊人并无承袭天启的幸运,只能窃取东方人的智慧,希腊哲学只是二 手货。但他并不把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对立起来,他评价说:“在(希腊) 哲学里虽然只有如同普罗米修斯窃取的火种那样微弱的光芒,但也能燃 成显示上帝智慧和力量的大火。” 克莱门特并不笼统地使用“哲学”这 一概念,他所指的“哲学”往往特指希腊哲学,而东方智慧和基督教则 被称作“智慧”。希腊文“哲学”本是“爱智慧”之意,但他却只把其 当作知识的总汇。他认为,哲学虽然是一切学问的“主妇”,但“智慧 就是哲学的女王”。中世纪的神学家后来用“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说 法来概括这种哲学观。
第一节 早期教父哲学
护教士的哲学观
信仰主义
一、护教士的哲学观
• 早期希腊护教士利用基督教教义与希腊哲学的相似之处为基督教辩 护,同时指出基督教高于希腊哲学的优越之处,论证基督教是真正 的哲学。
• 护教士查士丁(Justin,100—165)首先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 概念,被称为“基督教哲学真正的第一个开端”。
• 如果人们追问:全善的上帝为什么不赋予人只会行善、不能作恶的 灵魂呢?他回答说:“不是有意做的事既不是恶,也不是善,因此, 如果人没有自由选择,则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但是,赏罚 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赋予人以自由 的意志。”这就是说,有缺陷的自由选择是道德所必需的,人只为 自己自由选择的事情承担道德责任;如果人的灵魂只会行善、不能 作恶,人将不应承受上帝的惩罚或奖赏,上帝也将无赏罚分明的公 正可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