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棵老榆树(于艳丽)榆钱挂满枝头的日子又到了,老榆树虽然上百岁了,但榆钱还是孩子般的年轻,嫩绿色的榆钱又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
位于南城西门的居民,最近脾气好得出奇,他们走路唱歌,做梦笑醒,即使走路不小心撞到了,也只会嘿嘿的傻乐一阵子再走开。
住了一辈子土坯房子的,终于要搬进高楼大厦,还有不菲的补偿款,换作谁都会这样的。
在西门一众人中,却有一个人对于拆迁的事满心不大乐意,那就是家门口有着一棵老榆树的六十有六的老于头。
不消几日,就从拆迁办传出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一老于头成了拆迁的钉子户。
老于头的三间房子位于楼盘规划正中心,他不动,整个工程没法开工。
别说开发商着急,那些等着住上楼的左右邻居,免不了要在背后叨咕老于头几句。
可不满意总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开发商丁聪打听到,在西门,老于头只听张阿姨的话,所以丁聪提了大包小裹去求张阿姨。
张阿姨是个热心肠,丁聪的话没说完,张阿姨明白了丁聪的来意,她指着丁聪提来的东西说,这些你拿回去,别让老于头以为我是你收买的说客,拆迁是好事,大家都盼着呢,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我去打听打听,问他个子丑寅卯,然后给你回话。
丁聪坐在工程处的办公室里等了张阿姨-一整天也没听到她的动静,就有些沉不住气了。
天近傍晚,丁聪又叫来副手,两个人决定再去老于头家碰碰运气。
大家都盼着呢,老于头不能近傍晚,丁聪又叫来副手,两个人决定再去老于头家碰碰运气。
日落的余晖将金色的光线涂抹到南城西门这一片低矮的平房上,老于头家门前的老榆树擎着一树映着霞光的榆钱,像传说中的摇钱树,老于头坐在树下,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榆钱筛下点点光斑落在他的脸上,明暗间仿佛他也变成了榆树的一部分。
丁聪也学着老于头的样子,在榆树下坐下来,风吹树动,有刷啦啦的声音填充两个人之间的寂静。
最后,还是丁聪按捺不住心头的焦躁,开口道,老爷子,您这三间土坯房换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您觉得不划算?当然划算!老于头的答案让丁聪稍稍松了口气。
那您老人家还有啥打算?丁聪心里恨恨的,却要露出一脸的谦卑。
你回去吧,老于头说,划算我也不同意。
老爷子,您知道我晚一天开工,要浪费多少钱吗?您就开个价,只要我能承受,肯定答应您。
丁聪看出来,今天的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他长叹一口气,起身告辞,把老于头扔给了门前那棵枝干虬结的老榆树。
丁聪前脚走,后脚张阿姨就过来了。
还没答应?张阿姨试探着问。
欠火候。
老于头淡然道。
唉!真不知道你咋想的!张阿姨叹气道。
就想留个念想,给自己,也给后代。
老于头话里带了几分伤感。
丁聪再来找老于头,是带着现金来的,他知道像老于头这把年纪的人,真金白银没见过几回,他进了老于头的屋子,把拎来的五万块钱往茶几上一摊,说,老爷子,除了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我再补偿给您五万块钱,这样您已经很划算了,您就签了吧。
老于头瞥了一眼丁聪摊开的钱,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仍旧不急不缓地说,我不要钱。
那你要什么?丁聪忍不住将声音提高八度。
我不要钱,房子也不要八十平方米,我老了,无儿无女,一日三餐,一张床,用不了几平方米的地方。
丁聪不知道老于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耐着性子等他说完。
我就有一个条件。
您说!老于头转脸看向窗户,窗户开着,抬眼就能看到门外那棵老榆树,刷啦啦,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唱着童谣。
只要你答应盖楼的时候,留下那棵老榆树,我立刻签了协议,还有,房子给我四五十平方米就行,够我这把老骨头养老就中。
丁聪的思维卡住了几秒钟,他机械地反问道,您要留下老榆树,放弃几十平方米的补偿和五万块钱?是的。
老于头坚定地回道。
为啥?丁聪完全回过神来了。
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吧,老于头不无哀伤地道,门前这棵榆树有百十年的岁数了,西门拆迁了,这个村子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样子了,那些远走他乡的孩子,要是回来看看故乡,该怎么办呢?什么都不在了,那滋味不好受啊!给他们留棵树吧,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等于回家了,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知道这就是南城的西门,这就是故乡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A.张阿姨认为“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是指从常人眼光看,人们都喜欢更美好的生活。
B.位于南城西门的居民“走路唱歌,做梦笑醒”,这说明他们缺乏长远眼光,不眷恋家园。
C.本文以城市改造为背景,探讨了人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如何守住自己的根这一重大主题。
D.本文的主要人物取名颇有谐音对比的意味,老于头其实不愚,丁聪其实也不绝顶聪明。
2.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对老榆树进行了描绘,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分)3.老于头不一开始就提出条件,而是卖关子,到最后才提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
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
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
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
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帝闻綦江破,大怒。
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
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
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
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曰:“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涎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
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
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
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杨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泇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
再以忧去,未代。
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
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
化龙以京营根本,秦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
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
来儿,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
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
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
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贪款战之策,帝皆不报。
卒官,年七十。
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二年/进土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B.万历二年进土/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冶/C.万历二年进土/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冶/D.万历二年/进土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丁忧源于汉代。
C.荫,我国封建时代的种恩荫制质,即某些官僚子弟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因病退体源无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还有致政、休致等名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
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
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
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土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
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大师,赐谥襄毅。
7.翻译句子。
(1)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三、补写空白处句子。
(15分)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两句词,描写出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烤牛肉,奏起边疆乐曲的场景。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4.《琵琶行》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
5.《诗经·氓》中“”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媒”。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虽有“”的雄心,也难逃失败的结局,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7.《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8.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浪费。
四、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中国政府己向多个国家提供援助,在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上都写有寄语。
下面是中国援助物资上的部分寄语,请分析在选用这些寄语时遵循了哪些规律?(5分)参考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说明他们缺乏长远眼光,不眷恋家园”说法错误,从文中“换作谁都会这样的"可知南城西门的居民这样的反应是人之常情。
2.①第一处写榆钱“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为下文写老于头不大乐意拆迁埋下伏笔,与结尾最终老榆树被当作故乡的象征保留了下来形成呼应;②第二处写老于头和老榆树已经融为了一体,渲染了宁静详和的氛围,传达出老于头对老愉树的眷恋之情,为拒绝丁聪做铺垫;③第三处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老榆树,传达出老于头对老榆树的深厚情感,为下文老于头放弃几十平方米的补偿和五万块钱而保留老榆树做铺垫。
(评分细则:每点2分,言之合理的分析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中的事物形象,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类题目.准确把握物象作用叮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主题四个角度思考。
3.①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老于头最后才提出留下那棵老榆树的条件,表明了老于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说明老于头看重的并不是利益,而是家园。
②从情节设置来看,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
③从主题表现来看,通过老于头到最后才提出留下那棵老榆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要回望自己的来处,牢记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