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练习-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练习-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答案一、1.DB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1分)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2分)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二、1.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三、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4.具体分析6分。

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每答一点给2分)说明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四、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8分)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各地优秀试题汇总一、11.A12.①生活艰难。

父亲多年前出轨再婚,母亲病重,自己刚走出校门不久。

②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困境。

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而是用偷窃的方式缓解困难。

③良知未泯。

虽因困窘偷过几次钱,但挨过困难后就金盆洗手;看到女孩的病历后,将钱送还老人。

④有羞耻心,还在乎自我尊严面对人们的注视和议论,意欲再次逃离。

(答出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13.观点一:“步步惊心”更好。

①“步步惊心”会让读者急于知道哪些“步”让人“惊心”,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步步惊心”是对小说情节的精当概括,偷盗时的“惊心”,逃跑时的“惊心”,面对人们注视时的“惊心”③“惊心”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刻画其形象。

(每点2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酌情给分)观点二:“逃离”更好。

①文中有多次“逃离”。

偷盗得手后的“逃离”;送钱后,羞愧地“逃离”;医院里,看到人们对自己的注视,意欲再次“逃离”。

②“他”遇到困难,不敢面对,靠偷盗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逃离”。

③认识到自己尊严丧失,羞愧难当,意欲“逃离”,是一种自我反省与救赎,用“逃离”作为标题,更能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3分)二、7.BE8.一方面,他饱受屈辱和压迫,经济穷困,生活不如意,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他浑浑噩噩,精神状态愚昧麻木,面对屈辱敢怒不敢言,在强者面前懦弱无能,在弱小者面前大施淫威,以酒买醉,自我炫耀,陶醉于精神的胜利之中。

9.①身材魁梧的法灵腾在侏儒上司声色俱厉的训斥面前敢怒不敢言,这是形象高大和内心懦弱的对比;②受到屈辱感到愤怒,当了怀表去酒店喝酒买醉,这是可怜处境和精神麻痹的对比;③当面向上司道歉和事后炫耀自己对上司的“胜利”,这是行动上的失败和精神上的自我陶醉的对比;④还有在强者面前懦弱无能和在弱小者面前蛮横无理的对比。

在这些鲜明的对比中,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人物跃然纸上。

三、4.选A给2分,选E给3分,选D给1分。

5.(1)“鸳鸯跳”构成了故事独特的背景。

全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2)作为故事的线索。

钱老大与海爷以鸳鸯跳结怨,又用鸳鸯跳化干戈为玉帛,鸳鸯跳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3)塑造了人物性格。

过鸳鸯跳难度很大,但海爷和钱老大都忍辱求全,克服困难,可敬可叹。

6.示例一:我喜欢海爷:①宽容大度。

钱老大故意为难海爷,海爷本应怀恨在心,但海爷却能放下怨恨,在考验钱老大之后,反而帮助海头帮弟兄们渡过难关。

②忍辱负重。

海爷能放下首富身架爬过鸳鸯跳。

示例二:我喜欢钱老大:①重情义。

钱老大为了弟兄跪在鸳鸯跳上,在海爷面前低头。

②有恩必报。

钱老大深知海爷的大恩大义,后来知恩报恩。

四、4.BE(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得分)5.①形象上,塑造了一个逼真而又典型的“乡巴佬”的形象,展现出海史密斯有非常高超的演技;②内容上,揭示了二人的“乡亲”关系,他们的谈话内容围绕“乡情”展开,为男子的身份设置悬念;③结构上,呼应了上文海史密斯要争取的就是“最好的乡巴佬”的角色,同时引出下文二人深入交谈、为下文故事结局、人物命运的陡转埋下了伏笔。

6.①一个乡村少女的成功和放弃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设置的一个总悬念,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是小说结构的支架。

②经理蒂莫西•戈尔茨坦的转述向我们展现了故事开始的第一个悬念,那就是波西小姐所要的“货真价实”的乡巴佬能否找到?假如找不到她真的会“不登台”吗?海史密斯的运气又将如何?在悬念丛生中将一位自视甚高、睥睨一切,却又有着独立艺术见解、追求高标准艺术理想的喜剧明星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③波西小姐出现的场景不禁让我们疑惑:这样的生活环境如何成就戏剧明星的事业?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揭示出主人公“人性之美失落”的现状④最后作者大造假象以强化由此而生的悬念效果的构想艺术能引导读者走向柳暗花明的审美回旋,以获得故事结局时意外惊喜的审美快感。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解析1.1~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

A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说法欠妥。

文本不能体现出“孤僻”。

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误,属于主题扩大。

E项人物分析前半句“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对,后半句“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应该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统生活方式的固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

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2.1~4.(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

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

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3.(1)试题分析: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从下文情节来看,三孬所说是真实的,也是出于对马兰花的关心;B项“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只能说马兰花的丈夫不明人情事理,看重金钱而斤斤计较;D项中“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的说法有些欠妥,麻婶的女儿确实是个通情达理,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但说她“内心深处很欠别人的情”就不当,从来信中根本看不出这一点,从信中倒是能看出,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3)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应根据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概括。

因此应先在文本中找到对马兰花的神态描写,如“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语言描写,如“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细节描写等,然后从中去分析所体现出的马兰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题是要求简要的分析,答题的时候,可将这思维过程倒过来,即先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再以小说中的相关为说明。

(4)试题分析:答什么,怎么答,一定要审题,借助于题干的提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