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二、知识讲解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答案】B【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
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A加入水B加入蔗糖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换是有条件的,即从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考虑来采取措施。
增加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都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而改变温度,要考虑溶质的性质。
如KNO3、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前者上升,后者下降,降温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当分析气体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时还需要考虑压强的影响。
【例题3】【题干】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多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不变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加【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概念,溶液是否饱和必须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才有确定的意义。
当温度一定、溶剂的量相同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比它的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多,否则无法确定,故A不正确;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同一物质,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如饱和食盐水中可以溶解少许蔗糖,故B不正确;当温度升高时,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不会改变,故C正确;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这种溶质是不会再溶解的,溶液的质量是不会增加的,故D不正确。
四、课堂运用【基础】1、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B增加溶质C改变温度D加速搅拌【答案】D【解析】对于任何不饱和溶液将其变成饱和溶液都可采取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恒温)的方法。
改变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发生转化,但具体如何改变温度,应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搅拌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或混合均匀,对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没影响。
故D错。
2、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C降低溶液温度至室温D倒出少量的溶液【解析】由于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是均匀的混合,所以,倾倒溶液不能将溶质与溶剂分开,即不能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D选项是错误的。
3、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中拿出一杯内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m。
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时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 室温下,n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 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D m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n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A【解析】溶液m中有少量蔗糖,此时溶液是饱和的;当从4℃到室温时,少量蔗糖溶解了,说明蔗糖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此时溶液n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m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n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巩固】1、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B恒温蒸发部分水C升温到60℃D加入一定量的水【答案】D【解析】20℃的KNO3已达到饱和,再加入KNO3也不溶解,恒温蒸发水,有KNO3析出,但剩余溶液仍为20℃时KNO3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升温到60℃时,溶液不饱和,但KNO3和H2O质量不变,即质量分数不变。
2、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C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D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答案】B【解析】CaO加入饱和Ca(OH)2溶液中,CaO与H2O反应生成Co(OH)2,Ca(OH)2不溶解(溶液已饱和),由于水减少,导致溶液中有Ca(OH)2析出,剩余溶液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C D【解析】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故无明显关系,故选C和D。
2、在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的石灰水,采取的措施不对的为( )A升温至刚有Ca(OH)2析出B降温至刚有Ca(OH)2析出C加CaO至出现不溶物D加氢氧化钙至不再溶解【答案】B【解析】Ca(OH)2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降低,故选B。
课程小结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溶液饱和与不饱和间的相互转化;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课后作业【基础】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答案】C【解析】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选C。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故选B。
【巩固】1、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答案】A【解析】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A2、将3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水份后仍恢复至30℃,则杯底有,溶液为溶液.【答案】晶体析出饱和【解析】利用饱和溶液的定义即可判断。
3、试管甲盛的是0℃时制备的饱和石灰水溶液,试管乙盛的是100℃时制备的饱和石灰水溶液,使两试管都达到20℃,过滤、除去析出固体,试管甲盛的石灰水为溶液,试管乙盛的石灰水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答案】饱和不饱和【解析】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拔高】1、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有固体未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A。
2、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恒温蒸发溶剂【解析】加入溶质一定能将不饱和变为饱和,因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升高。
故选C课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