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
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
温病四大家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更新微信k a 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原文内容)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灵枢·五窿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原文内容)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原文内容)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辨证论治症状:主要是患者自我感觉出来的,如头晕,头痛等。
体征:医生检查出来的,如脉象,舌苔等。
辨证论治包括(两点)1.同病异治2.异病同治阴阳阴阳对立制约:(原文)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称为“制约太过。
”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可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互根互用:(原文)互根——互为根本;互用——相互为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更新微信k a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2)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阴虚则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则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五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暖,炎热,向上,升腾土爰稼穑,长养,承载,生化,受纳金曰从革,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归类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液:泪汗涎涕唾五神:魂神意魄志;变动:握忧哕咳栗五脉:弦洪缓浮沉五行相乘、相侮(原文)《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乘考研常见例子:肝气乘脾,脾虚肝乘相侮考研常见例子:肝火犯肺,脾虚水犯确定治则治法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肾阳对应火非心,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相克~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藏象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面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心(必背)“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1)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更新微信k a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2)主脉: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2.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血者,神气也。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为阳中之阳,又称“火脏”。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3.在志为喜《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4.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为阳中之阳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多选题)舌为心之窍,其理论依据有四: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
④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故说:“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五阅五使》)。
机理~心气通于舌,心血上荣于舌,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肺(必背)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肺为华盖;肺为水之上源,贮痰之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宣发肃降)浊气得出,清气得入。
(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
”体现于宗气的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有节律的呼吸。
(多选题)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称作“通调水道”。
临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古人喻之为“提壶揭盖”,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宣发肃降);二是调理全身气机(呼吸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朝百脉+气的升降);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宣发肃降)。
主治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津液代谢(简单记忆法)更新微信k a 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最高)2.肺为娇脏(易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3.主宣发与肃降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喉)3.在志为忧(悲)《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
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主宣发与肃降(多选题)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主宣发~排浊气;输布水谷精微;排汗液,司腠理开阖。
(简单记忆法)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人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胧,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主肃降~资元气,濡润脏腑,生成尿液。
(简单记忆法)脾(必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痰之源。
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1)运化食物:《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运化水液: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脾>肺>肝-水液代谢+三焦2.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