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群山)
上 阕
远眺
静
层林尽染(群山) 景
问
——
漫江碧透(江中)
沁 园 春
湘江秋景图 近观 百舸争流(江中)
谁 主
沉
动浮
景 中 寓
仰视 鹰击长空(天空) 景
?
情
长
俯瞰 鱼翔浅底(水底)
沙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斗
风
下 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貌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 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运动已在广州成立。这年 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 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 命斗争经历,形象地表达了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了解抒情方式
诗言志,毛泽东同志独立寒秋,是在抒发“悲秋”之感吗? 显然不是,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
情方式。就这首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 事抒情。那么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上阕末句提出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下 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 字,一直管到哪里?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 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 迈气概。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 水”一词有何深意?
总结全词,圈点出塑造“我” 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立、看、怅、问、携、 忆、记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 了什么?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 勃的景象,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独立寒秋图”
Q: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 或“直立”?
不行。“独立”既表明一 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 的气概。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 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沁园春·长沙
背景材料之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 党,中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谭韶山 冲人。
背景材料之二——当年的毛泽东
背景材料之三——毛泽东的父母
背景材料之四——毛泽东的妻子
背景材料之五——毛泽东的儿女们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 “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 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 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 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 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 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 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 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 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 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 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 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 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 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 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 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 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 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 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 不朽诗篇。
6、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 形象呢?
➢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 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 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 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 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 “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 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 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 “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 《沁园春 长沙》。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 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 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 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 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 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 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 沙》、《沁园春·雪》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 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 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 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 四叠极少见。
“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借回忆当时游泳的情况,表现“同学少 年”的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 的革命力量。
5、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 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 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 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 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情
答
中 显
志
同 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英雄 气
少 年 !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概
①层林尽染:用拟 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 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 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 秋色之深浓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我还想起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鱼翔浅底的联想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 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 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 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 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 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 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 又是在空中翔
《沁园春∙长沙》
本词共有25句,9个整句,114个字
词牌 沁园春 词题(题目) 长沙 结构: 本词因为字数超过91,所以是长调,又 因为本词分上下两阕,所以是 双调
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万山红遍
看
层林尽染
远 漫江碧透 眺
远景
静
万
景
类
霜
近景
天
百舸争流
动景
竞
自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
动景
由
鱼翔浅底 俯视 低景
动景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 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 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 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 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 人忆事抒情。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பைடு நூலகம்看到的 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 是一群斗士。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 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 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 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 词人思索的问题。
概括全词,上片、 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 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 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 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 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 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 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 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 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 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之后,主编《湘江评论》,发表 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 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孙敬 尧的运动。
➢ 作者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 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