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必修1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
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
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手机文学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做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幽默可以解开心情凝滞的结扣,释放出生命快乐的种子。
幽默风趣,足以让人开心一笑。
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
绝妙的讽刺总是和幽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
灵动则是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
换句话说,也就是创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或者没有想到却极想想到的东西。
其实,正如幽默与讽刺交互相融一样,灵动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审美意味。
当然,在这种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也透露出后现代的气脉,表现为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
手机文学的产生,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
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
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份媚俗求利。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份媚俗求利双重缺失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
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相反,却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
点心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变了质的点心毕竞是有害的,对于广大手机文学读者来说,“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不可否认,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它的任何一种夸大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
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选自《文汇报》)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手机文学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它的艺术感染力不大。
B.手机文学大多令人开心释怀,因而受到许多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的欢迎。
c.手机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常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感觉。
D.手机文学就像点心一样,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
E.手机文学在某些状态下也会变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F.要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阻止手机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
2.对手机文学“幽默”“讽刺”“灵动”三种特性相互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幽默”“讽刺”“灵动”相辅相成,是手机文学的根本特性。
B.手机文学惯用讽刺手法,正在演变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缺乏幽默和灵动。
C.灵动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必须与幽默、讽刺融合在一起,形成手机文学独特的审美意味。
D.当前手机文学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是追求幽默、讽刺、灵动的结果。
3.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手机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
(5分)二、本大题共9小题,每题3分,共2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5——13题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
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纵奇兵,佯.败走佯:假装B. 为假.相国假:假冒C.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拔:攻下D.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阴:暗中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赵以数困于.秦兵故燕王欲结于.君B.乃.得解邯郸之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C.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王翦因.急击赵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固.请,召有司案图B. 顾.吾念之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C.廉颇卒.死于寿春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D. 失势之时,故.客尽去以此知之,故.欲往8.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③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⑤廉颇遂奔魏之.大梁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⑦一僧欲之.南海⑧即患秦兵之.来⑨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⑩廉颇居梁久之.A.①④⑦ / ②⑥⑧ / ③⑤ / ⑨ / ⑩B.①③⑤⑦ / ②⑥⑧ / ④⑨ / ⑩C.①⑦⑧ / ③⑤ / ④ / ⑥⑨ / ②⑩D.①③⑤ / ②⑥⑧⑨ / ④ / ⑦⑩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A.宁许以负.秦曲 B.且庸人尚羞.之C.左右欲刃.相如 D.吾得兄.事之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A.明年..千里..,秦兵遂围邯郸江东虽小,地方B.行李..王..之往来璧有瑕,请指示C.悉更约束..者也..,易置军吏未尝有坚明约束D.于是相如前进..缶以勇气..闻于诸侯1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廉颇亦思复用于赵A.以其无礼于晋 B.求人可使报秦者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君何以知燕王12.下列叙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A.廉颇到魏国没有得到任用,想回到赵国去;赵王也因国家屡受秦侵扰,希望召回廉颇。
但赵王没有能够召廉颇回国,主要的原因是赵王派去魏国的使者认为廉颇已老,顷之三遗矢,已不能再带兵打仗。
B.廉颇因攻打乐乘之事逃到魏国,但魏国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后来廉颇又到了楚国,虽做了楚国的将军,还是一心想回赵国指挥作战,但最终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C.廉颇失掉权势后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
廉颇认为这是很普通的道理。
D.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谗言,杀了李牧和司马尚。
反间计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赵王宠臣郭开起的作用。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三十世家(记历代帝王政绩)、七十列传(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D.我们学过的《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断代史。
三、阅读第三大题文言文,完成14--16题(共13分)1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15. 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打仗,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他因此被人们称作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的典型。
请用一成语将此意概括出来。
(3分)(写在答题纸上)16.阅读第三大题文言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赵括战败的原因。
(4分)四、共10分。
17.默写原文(共10分,每题1分)(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3)张良出,。
项伯即入见沛公。
,约为婚姻。
(4)吾入关,,,封府库,而待将军。
(5)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6)为政以德,,。
(7)不愤不启,,举一隅,,则不复也。
(8)岁寒,。
(9)君子病无能焉,。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共22分)冰雪里的灵魂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收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
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
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