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讲2明清小说剖析教学文稿
第一讲2明清小说剖析教学文稿
明兴,高皇帝立教著政,因文见道,使天下之士一尊朱氏为功 令。士之防闲于道域而悠游于德囿者,非朱氏之言不尊。…有 质行之士,而无异同之说;有共学之方,而无专门之学。
——何乔远《儒林记》 宗经、载道成为明前期文学观念的一大特点。“文以理为主” (刘基)宋濂提倡“明道之文”“立教之文”、“辅成化俗之 文”重视文学的伦理教化功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编 2、作者
3、版本 明清两代版本大约90余种。明代20,清代70左右。 总体而言,可分为三个系统:嘉靖本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 24卷240回;志传本系统,《三国志传》有关索的情节故事; 毛本系统,清康熙间毛宗岗父子整理,核对历史事实,回目 对仗工整,120回,可读性强,文字通达。
2、尊刘贬操倾向
3、循环论历史观及小说的结构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很多版本又提及罗贯中为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 清代顾璘说其为“有志图王者”
全书概况
前2回:引子 3-14回:董卓为害天下;15-33回:曹操征战北
方;34-40回:刘备三顾茅庐 41-50回:赤壁之战;51-57:刘孙集团争霸;
58-74:刘备称王;75-85:杀关羽,刘备伐 东吴;86-104:诸葛亮北伐,病死军中; 105-115:姜维北伐;116-118:魏国灭蜀; 119-120:吴亡,三分归一统。
王学左派的鼓荡下,肯定人的私欲,追求个性自由,
张扬世俗享乐,形成明中后期一股思想解展。
三、学习方法和思路推介
1、了解思想背景及学术史。 2、理清主要发展线索,把握重要的文学现象。 3、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多加关注。 4、尽可能多的研读作品。
四、推介书目
(二)早期长篇章回小说的成书特征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个人创作
(三)《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1、成书 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
及裴松之注,间亦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 凿齿(东晋文学家、史学家《汉晋春秋》)孙盛(东晋史学家 《魏氏春秋》)语,且更盛引“史官”及“后人”诗。
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的别称。是从宋元长篇说话发 展而来,形成于元末明初。
1、分回标目
2、情节复杂,故事蔓长 (1)故事时间跨度很大。 (2)情节线索较繁杂,人物众多。
3、艺术上体现出拟话本的文体特征。
(1)全知叙事,褒贬是非,加以评论。 (2)结构上分篇首、入话、正话、篇尾。
4、文备众体 《三国演义》:诗、词、赋、论、赞、曲、告示、 碑铭、诏书、奏疏
第一讲2明清小说剖析
一、明清文学史学习的意义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 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勃兰兑斯《十九世 纪文学主潮》) 二、明代文学综述
(一)特点
1、传统文学的继续衰落和俗文学的繁荣
2、众多的文学流派及论争
3、各种文体的发展及影响 (二)思想文化背景 政治原因 程朱理学;心学
明中后期,心学,王学左派。 心学首先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人们直接面对
经典原文,靠自身的体悟去读懂经典原文。另外,既 然个人的阐释都有道理,那么,就不仅仅阐释经典有 道理,每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应该有道理。“心 即理”“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 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三)明代文学史的学习难点 1、作家多,作品多,材料多。 2、成见多 3、问题多,文学现象复杂。
明前期,奉程朱理学为正宗,“一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五经 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八股取士,专取《四 书》《五经》命题。明成祖朱棣进一步完善《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处于一种万 马齐喑、死气沉沉的“述朱”状态。
与此相关,明前期文坛展现出一派庙堂和宫廷风致。 以剧为例: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榜文: 倡优演剧,除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 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 洪武三十年五月《御制大明律》重申: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 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 永乐九年七月初一又追加一道更严厉的命令: 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奏:请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 优妆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 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 驾头(宋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之一)杂剧,非律所该载者, 敢有收藏,传诵,印读,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旨:“但 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 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主题界说
正统说、拥刘反操说、表现政治说、反分裂求同一说、反 对邪恶歌颂正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人才说、悲 剧说、追慕圣君贤相相谐说、兵不厌诈说、向往国家 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多层主题说、天命说、反思历 史说、保国安民说、主题模糊说、无主题论等等
(1)以历史观念为主题(正统、分合观) (2)阶级、政治、军事 (3)道德主题(忠义、悲剧) (4)人才主题
现存最早嘉靖元年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明朝文献资料多次提到作者为罗贯中。郎瑛《七修
类稿》:《三国》、《宋江》两部书,乃杭人罗贯中所 编。高儒《百川书志》: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 平阳侯史传,罗贯中编次。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有罗贯中小传: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 新。与于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余 年,竟不知其所终。 记有罗贯中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1、徐朔方《明代文学史》 2、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 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 4、张仲谋《明词史》 5、郭英德《明清传奇史》 6、陈大康《明代小说史》 7、邓绍基、史铁良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 究·明代文学研究》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五、《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