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500mg 44
1
7~14d
44
2~4
11~22
750mg 103
1
103
2~4 25.6~51.5
5d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3
抗菌药
左氧氟沙 星
左氧氟沙 星
思考?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液小剂量持续静脉泵入给药方案 的可行性?
10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确定给药方案、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
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1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T>MIC)
100
80
60
40
PSSP
PISP-PRSP
20
H. influenzae
Cmax 剂量规程 (mg/L)
CS肺炎球菌
CR肺炎球菌
MIC (ug/ml) Cmax/MIC MIC(ug/ml) Cmax/MIC
500mg
5.7
1
5.7
2~4 1.4~2.8
7~14d
750mg
12.4
1
12.4
2~4 3.1~6.2
5d
结论:左氧氟沙星750mg每日一次给药方案对部 分耐药菌有效,并可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4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小结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 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 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 多次给药。
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
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2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融入 PK / PD的概念
研究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动态变化中如何发挥抗 菌作用,并用PK与PD参数综合描述药物抗菌特 征,以期优化给药方案,使抗菌疗效极大化、不 良反应最小化、并避免细菌耐药性出现。
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称做抗菌药物的突变 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21
Serum or tissue drug concentration
> MPC 疗效佳,无突变 MSW 疗效可,易突变
< MIC 无效,亦无突变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若每8h给药一次呢?
14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
用药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5
氨基糖苷类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物 , 评 价 该 类 药 物 临 床 疗 效 的 主 要 PK / PD 参数为Cmax/MIC。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单次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能够得到更高的 Cmax,从而使Cmax/MIC比值增大,提高临 床疗效。
但应注意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16
氨基糖苷类对236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 Cmax/MIC与临床疗效关系图
注:结果表明Cmax/MIC越高,临床有效率越高,显示了浓度依赖 性的特点, 当Cmax/MIC达到8~12时,临床有效率高达90%,提示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 提高临床疗效。
17
用药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9
(一)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美国先后开始研制头 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的缓释制剂,从制剂上延长了体 内药物浓度超过MIC时间,不仅提高了药物的杀菌活 性,而且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像日本野义的头孢氨 苄缓释胶囊、美国礼来的头孢克洛缓释片、美国雅培 的克拉霉素缓释片等。
0
0
20
40
60
80
100
T>MIC (% )
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定时间,一般为40%给药间歇以上。
13
根据PK/PD理论调节给药间隔可提高时 间依赖抗菌药的临床疗效(举例)
某药为时间依赖的抗菌药,每12h给药一次, 其Cmax为40mg/L,T 1/2β 为2h。
若感染菌的MIC为10mg/L,问上述给药方法 能否有效抗感染?
单次给药vs多次给药
18
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日剂量单次给药并不增加甚至可以减少耳肾毒性 的发生率。
主要的原因为耳蜗毛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的过程为饱和过程。在低浓度 时,细胞摄取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即已达到饱和, 提高药物浓度后摄取量不会增加。
陈佰义.PK/PD理论指导下的优化抗菌治疗[J].中国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4(2):69—72. 19
of Monte Carlo simulation[J].Pharmacotherapy,2005,25(9):1161 1167.
22
抗菌药
左氧氟沙 星
左氧氟沙 星
剂量 疗程
AUC24 (ug·h/ml)
CS肺炎球菌
CR肺炎球菌
MIC (ug/ml) AUC24/MIC MIC (ug/ml) AUC24/MIC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 南、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 阿奇霉素、碳青霉烯类
浓度依赖型
AUC24/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 or Cmax/MIC 性霉素B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杀菌曲线与抗菌药物分类
7
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临床意义
8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5
Thanks
26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 其临床意义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张涛
1
抗菌药物
RESISTANCE
PK
PD
细菌
ADR 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
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
3
PK/PD综合参数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PD:MIC PK/PD:AUC/MIC
Cmax/MIC T>MIC
4
5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PK/PD 参数 药物
时间依赖型 (短PAE) 时间依赖型 (长PAE)
T>MIC AUC24/MIC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
用药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20
细菌的防突变浓度
Drlica K博士在1999年提出抗菌药的防突变浓度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概 念:即能防止耐药突变株被选择性富集生长所需 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PC MIC
Time post-administration 有报道显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中,氟喹诺酮类药物
AUC/MIC>30可使治愈率显著提高,而预防肺炎链球菌对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需要Cmax/MIC> 5~10。
Frei CR,Burgess DS.Pharmacodynamic analysis of levofloxacin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with the us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