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然而,关于地区发展模式在本土适用性与契合度的反思性 研究则较为缺乏。
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早已不复存在,社会工作 主要针对城市社区而言。反观中国,从宏观层面看,20 世纪 50 年代户籍制度的实施促成城乡分治,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 结构。时至今日,社区依然具有强烈的城乡“二元”属性,农 村社区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仍然占据近半比例。另一方面, 城市社区居民长期生活工作于单位制体制下,相应地产生了依 附性人格、单位办社会等现象。如此一来,源自西方的地区发 展模式对社区文化结构的假设并不完全符合“礼俗社会”的中 国农村社区和城市的“单位型”组织体制。从中观层面看,变 迁中的社区自身尚存在诸多的不协调。转型社区大多是在短时 间内行政规划的结果,不同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的
2 地区发展模式与中国社区建设
1991 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建设”概念。2006 年, 农村社区建设在国家层面倡导推行并快速起步。迄今为止,中 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行政管 理色彩浓厚、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自组织发育不良等困境。 怎样实现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源自西方的地区发展 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2.1 社区模式起源的社会背景
赵天予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城乡建设与发展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赵天予
(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 摘要 ] 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社会背景 适”。研究发现,本土社区建设与地区发展模式之间既有吸纳融合态势,亦有磨合扬弃之处。本土社区建设需从社会建设 社区化、理解社区内涵、动态实现社区发展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良性有序发展。
居民合并为一个社区,身处“陌生人社会”的居民之间缺乏良 性互动与有效沟通,很可能演化为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的诱发 地。从微观层面看,社区建设作为新生事物嵌入传统的街居制, 难免产生不熟悉、不理解甚至不接受的现象。政府购买服务在 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压力型体制下的任务型服务。“宏 观 - 中观 - 微观”层面的现行体制和实践操作都将构成地区发 展模式本土应用的阻碍性因素或造成水土不服。鉴于此,本研 究意欲厘清地区发展模式与本土社区建设在社会环境、文化传 统和历史渊源方面的异同,地区发展模式对于依然处于初级阶 段的中国社区建设有何启示?怎样在借鉴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 上,衍生出适合本土历史文化和福利制度的新模式。
[ 关键词 ] 地区发展模式 ;社区建设 ;本土化 ;适用性 [ 中图分类号 ]F327 [ 文献标识码 ]A
1 文献回顾与研究缘起
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模式之一的地区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学者 杰克 · 罗斯曼提出。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通过自助互助、民主 协商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以集体的形式利用和挖掘资源, 满足社区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其间扮演使能者、协调者角色, 通过鼓励、支持、引导的方式促进社区居民自觉、自发地解决 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地区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 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度,能够促进和谐社 区的创建。该模式有四个基本假设 :个人的假设 ;社会构成的 假设 ;行动动机的假设 ;发展和变迁的假设。基于四个假设,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包括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相对而言,更 倾向于过程目标的实现,致力于重建各种社区支持网络,加强 社区居民间的互动和交往能力,提升对社区的投入感。综观学 者们的观点,地区发展模式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四点 :关注社区 内的共性问题 ;社区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社区培养 自主能力 ;强调过程目标的重要性 ;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在 中国,近十余年来的社区建设,在借鉴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本土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上海模式、沈阳模 式、武汉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发展模式。
西方社区工作具有一脉相传的历史积蓄,从教区的社会福 利组织、国家的福利救助以及 19 世纪末的睦邻友好运动,均 奠定了良好发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地区发展模式的产生 主要源于两个背景,一是新保守主义思想。60 年代末 70 年代 初,西方福利国家政策陷入困境,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此时, 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新保守主义为了保护人们自由平等 和自由竞争的权利,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主张家庭应 承担自我照顾的责任。如果有人需要协助,应帮助他们发挥自 我照顾的能力,而不是长期依赖他人或福利机构。由此,福利 意识发生个人问题向个人负责的转变。2010 年以来的“大社会” 政策,赋予地方更多的权限和自主。二是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 的倡导。1955 年,联合国社会局将“社区发展”作为一个完整
[ 收稿日期 ] 2019-04-24 [ 基金项目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软科学项目“杨凌农村留守老人的社区服务模式研究”(2017RKX-03)。 [ 作者简介 ] 赵天予(2000—),女,陕西扶风人,本科生。
-281-
城乡建设与发展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年第 30 卷第 13 期(总第 465 期)
中国的社区建设源于政界和学界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操经 验。20 世纪 20-30 年代,以梁漱溟的邹平模式和晏阳初的定县 模式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20 世纪 90 年代初,为应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城市问题,社区建设 首先兴起于城市,而且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200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 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在理论上给出社区建设的 明确定义 :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 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起主 导作用 ;注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人文环境建设。2013 年,民 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 意见》,明确将社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干预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有关社会工作服务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政 策,充分表明政府不断让渡空间,民间社会组织服务民间的趋 势显现。
的概念提出。1960 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书将社区发展定义为,一种由社区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与 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积极配合,共同去改善社区的经 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过程。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新保守主 义思潮的共同影响下,罗斯曼适时提出地区发展模式,在社区 发展史上极富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