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们荡起双桨能力习得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习得的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懂诗句,感受新中国儿童生活的幸福的三个画面。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了解诗歌中反复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诵读歌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快乐、幸福画面。
三、前置学习活动利用晨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并初步了解这首歌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利用网络搜集关于乔羽的小故事。
搜集关于描写我们快乐生活的诗歌,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首,读出感情。
乔羽,中国词坛泰斗,1927年出生,山东济宁人。
1946年告别家乡、投身革命、走向太行山。
1948年底,进驻北京参加和平解放北京工作,并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自由读,感受韵律之美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1)预设:学生提出最喜欢“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课件出示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①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教师指导:“倒映”和“环绕”,“白塔”和“红墙”它们都是相互对应着的。
这样的写法是诗词上常用的“对仗”,它的好处是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具有音韵美。
)②你能读出这种音韵美吗?③指名读。
(2)预设:学生提出喜欢“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课件出示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指导:小鱼儿会望着我们,听我们歌唱吗?这是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感觉到小鱼儿很调皮、很可爱呢!)①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注意我们可不要把水里的鱼儿吓跑了呀。
(齐读)②谁愿意加上动作到前面来表演读?(3)预设:学生提出喜欢“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课件出示: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①这句话在这篇课文里重复了几次?(在这篇课文中重复了三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自由说,教师指导:这种写法叫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②教师范读。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好吗?(学生自由读)③指名读。
2.刚才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下面你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自由说,教师补充:第一小节最后一个字如果拼读的话,很多字的韵母都是“ang”。
如“桨”“浪”“墙”。
第二小节很多字的韵母也是“ang”,如“阳”“上”“唱”。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押韵”)3.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作者运用了“对仗”“反复”“押韵”这三种诗歌常用的写作方法,所以这首诗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而且琅琅上口,易记好背。
谁愿意到前来读一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指生到讲台前来读)(三)比赛读,感受诗歌韵味让我们男女生比赛,看看我们谁能将这首诗读得更有韵味。
(男女生赛读)峄城区吴林曹庄小学张玉艳诵读展示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第五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表演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观看影片《祖国的花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诵读歌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快乐、幸福画面。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一)激发兴趣,引导读文同学们把课文读得这么美,老师真高兴。
可是我知道,我们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没去过北海。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吧,去北海吧。
下面老师配乐来朗诵这首诗歌,你闭上眼睛,让想象的翅膀带你到北海去,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二)配乐读,想画面,感受想象之美1.教师配乐朗诵。
同学们,睁开眼睛吧。
你自己试着把诗歌读一读,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1)(有学生描绘北海美丽的风光)你说得真好,刚才你描绘的是你想像中的画面,那真正的北海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看看真正的北海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课件出示北海的图片,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色,你会用什么词语?(风景如画,景色优美,山青水秀,教师将学生说出的词语板书。
)谁能想象着画面,把北海的美景读给我们听听。
(指名读第一小节)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2)(有学生描绘学生们泛舟北海的场景)同学们泛舟北海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心情愉悦,高兴,快乐,教师将学生所说词语板书。
)是啊,同学们,我们在北海荡舟度过这快乐的时光,心情是多么高兴。
相信你和爸爸妈妈也一起游玩过,能说说你所经历的快乐时光吗?(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着同学们愉快的生活读出同学们的高兴和喜悦吗?(指名读第二小节)男女生赛读第二小节。
(3)(有学生描绘同学们学习后尽情玩耍的场景)课前老师还让大家搜集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谁来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指导:《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于五十年代中期,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的童声合唱。
那时的孩子经历过旧社会的战乱和贫穷,到此时在北海尽情玩耍,他们对于为了新中国流血牺牲的战士更是深深地感激,他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一定会更加深切。
)①哪些句子能体现出小朋友的幸福之情?(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做完了一天的功课,②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③“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会比较多,共产党、战士们、祖国、老师父母等,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是啊,同学们,“父母、老师可以给你创设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
但父母和老师能给全国的小朋友创造幸福的生活吗?是我们的党和国家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啊!(板书:生活幸福)3.那么此时,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你心理是什么感受呢?(我们要比旧社会的小朋友幸福)是啊,同学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也同样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对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吧。
读出我们幸福的生活。
指名读第三小节齐读2.同学们,我们想象着画面读好了这首诗歌。
让我们一起站起来配乐朗诵好吗?愿意加上动作的可以加上动作。
(师生加动作齐诵)3.小组合作,赛读。
(1)下面小组四人成员自由讨论,你们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篇课文,可以一起上台朗诵,也可以派代表上台朗诵,也可以用歌唱的方式来表现。
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只要能读出或唱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展示过后,我们要选出同学们认为表现最棒的一组。
(学生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此时教师可以指导个别组加动作排个合唱,或小组成员分读这三个小节,总之形式越多样越好。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到台前来展示。
学生评价(3)学生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颁发“优秀”奖。
——每个组员身上都贴上小红花。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感情升华(一)展示资料,了解乔羽1.乔羽的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感染了好几代的儿童,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关于乔羽的小故事,谁来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故事让我们更立体地了解了乔羽这位作家。
(学生如果说得不够,教师也可讲一讲乔羽两个小时创作《难忘令宵》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位“词坛泰斗”的感觉会更丰满。
)乔羽老先生的词,其间的故事一抓一箩筐,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乔羽当年创作《难忘今宵》时只用了两个小时,那是1984年的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排练现场,当时总导演黄一鹤突然觉得缺少一首与整台晚会相映衬的歌曲,于是匆匆地来到乔羽办公室,开口便直接要歌词,乔羽当时很吃惊,可又无法当场就写,于是让导演先回,答应早上5点一定交稿。
但是送走导演已是凌晨3点,而且事情来得太急,导演连要写什么内容也没有交待。
这时,乔羽已经顾不及询问,他联想当时的晚会,大年三十家家团圆,人人都有美好的祝福,这应该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灵感骤来,疾如春雨。
乔羽马上动笔,挥毫立就,“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大地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歌词情感深厚,道出了除夕夜所有中国人的心声。
两小时内一气呵成,早晨5点,这首词准时交到导演手中。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乔羽文化功底多么的深厚,真不愧“词坛泰斗”称号。
2.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我们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我们快乐生活的诗歌来读,要读出感情来,谁愿意读一读?赛一赛?(二)展示诗歌,比赛朗读森林欢迎我们白云飘啊,飘啊,飘过去了,他向森林报告:“孩子们就要来到,鲜红的少先队旗正向这边飞跑!”百灵鸟飞呀,飞呀,飞过去了,她向森林报告:“孩子们就要来到,鲜红的少先队旗正向这边飞跑!”森林欢迎我们,森林欢迎我们,他在地上铺满了野花和绿草。
伸出树枝向我们热烈地招手,他叫山鸡抖开美丽的羽毛。
森林欢迎我们,森林欢迎我们,他请我们吃酸甜的野枣。
他叫斑鸠给歌唱的黄莺伴奏,他让小河给我们游泳洗澡。
森林欢迎我们,森林欢迎我们,他说这里的一切全都属于我们,我们是大地的主人。
(三)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1.播放歌曲,仔细聆听。
2.最后我们一起来唱这着歌好吗?我们一起站起来,愿意加上动作的可以加上动作。
(师生齐唱)在轻松和谐氛围中完成课文的演唱。
(四)观看影片《祖国的花朵》播放影片片段,学生观看。
板书设计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美韵律美(对仗、押韵、反复)风景如画想像美心情愉悦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