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2.2021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
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④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3.如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①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②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③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④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21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
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5.《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
”材料中的“子”指的是A.尧B.舜C.禹D.启6.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为了巩固统治,商朝实行了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礼乐制7.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
”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
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8.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A.姬姓王族B.周天子姻亲C.战争功臣D.先帝后裔9.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10.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禅让制11.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12.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D.“田氏代齐,六卿分晋”1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A.“兼爱、非攻”B.“民贵君轻”C.“制天命而用之”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14.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15.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周公作礼乐B.孔子办私学C.百家争鸣D.始皇焚诗书16.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王位世袭制的需要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17.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18.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19.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D.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20.如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
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夏末的农民起义B.商末的农民起义C.西周末农民起义D.秦末的农民起义21.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④“废井田,开阡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以列侯所献酎金(助祭宗庙所用的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
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还有A.尊奉黄老之道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设置西域都护府23.“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A.阴阳相生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德治国24.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
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
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推恩令”的颁布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丝绸之路”开通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25.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
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二、材料分析题26.历代疆域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结合所学,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
材料二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
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
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
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
(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5)依据材料五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所学,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27.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时代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2)从资料中画线部分选出属于商鞅变法经济政策的内容(写出相应序号)。
这些经济政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境内发掘出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可以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A项正确;《周易》中记载“神农”而非“黄帝”教民种植五谷,并且其中没有提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项错误;良渚遗址分布在浙江一带,属于太湖流域,其发现的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C项错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中国的甲骨文,D项错误。
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都城是今河南安阳,因此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同时甲骨文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C正确;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①错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资料除了甲骨文还有其它考古文物,③错误,排除A、B、D。
3.D【详解】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呈零星分布,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①正确;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②错误;据图、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不能推断这些遗址属于哪个石器时代,③错误;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
4.D【详解】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
5.D【详解】夏朝时期夏大禹把王位传给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D正确;尧、舜和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A、B和C项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出现时间。
6.B【详解】商朝为巩固统治,实行内外服制度管理地方,B正确;禅让制在夏朝建立之后就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C、D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7.A【详解】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
”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