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发作性胸痛的特点: 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常向左臂
内侧、左肩放射。
性质:压迫感、压榨样、紧缩性,偶伴恐惧、濒死感
诱因:劳力、情绪激动、饱餐、寒冷
持续时间:3~5min,不少于1min、不超过15min 缓解方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2分钟缓解 体征: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心 肌 梗 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定义: 心肌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血供急剧 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 致心肌坏死。 概述:
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发病率逐年上升 死亡率极高,我国年发病率 0.2‰~0.6‰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冠脉AS→冠脉狭窄且侧枝循环尚未充分建立 →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 上。 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出血,急性血栓形 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 闭塞。
促使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的诱因
6Am~12Am 交感活性增加时
饱餐
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用力大便时
休克、脱水、出血等
AMI可发生在无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病 理
冠状动脉病变
AS + 闭塞性血栓( 96% )
病理演变
心肌病变
冠脉闭塞后 20~30分钟少数坏死
1~2小时绝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 肌溶解→肉芽形成
Q波心肌梗死 常见 心பைடு நூலகம்破裂或室壁瘤形成 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
周形成瘢痕愈合
坏死组织在6~8周
病理生理
血流动力学变化
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 EF值 、SV 、CO 、Bp 、心律失常
心室重构
心壁变薄、心腔扩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
泵衰竭 ( Killip分级 )
Ⅰ 级 无明显心衰 Ⅱ 级 左心衰,肺部啰音<50%肺野 Ⅲ 级 有急性肺水肿 Ⅳ 级 有心源性休克
心电图分期
动态性改变
有Q波心肌梗死者
超急性期 起病数小时内 无/高大T波 急性期 数小时— 2天内 ST段抬高 单相曲线病理性Q波 亚急性期 数日—2周左右 ST段逐渐回到基线 T波平坦或倒置 慢性期 数周—数月 “冠状T‖形成
分期
心肌梗死ECG的演变及分期 时间 心电图表现
数分钟 小时→日→周 ST抬高 T高大 无Q波
不稳定性 心绞痛
心肌梗死
}ACS
缺血性中 风/TIA
临床无症状 稳定性心绞痛 间歇性跛行
严重的 下肢缺血
缺血性肾病 缺血性肠病
心血管死亡
年龄增长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斑块趋向稳定
外膜
溶解中 的血栓
早期斑块破裂的位置
新平滑肌细胞 的募集
lipid core 脂核
外膜
病
因
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性别、血脂异 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 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光胺酸、 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病毒和衣原体感染
发
病
机
制
脂肪浸润学说:LDL和VLDL特别是氧化修饰的LDL, 经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平滑肌细 胞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 各种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粥样斑块。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粥样斑块实际上是机化 了的血栓,并非真正的粥样斑块。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损伤内膜→炎症反 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ST段水平型
下移 ≥0.1mv持
续2min以上
动态心电图:纪录24小时,显示活动和症状出现时的 心电图变化。3个“1”—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1min, 间隔时间1min
辅助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201TI-和99mTc-MIBI心肌 灌注显像、血池扫描
胸片:一般正常,无特异性 UCG:UCG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提示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金标准”
右冠状动脉近端95%狭窄
心绞痛分级
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级:
Ⅰ级:极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较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Ⅳ级:静息状态下可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程度更严重。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心脏神经官能症
消化系统疾病: 其他: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肥厚
体征
心脏体征: 心界轻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 第一心音减弱; 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心包摩擦 音;收缩期杂音 血 压: 一般都降低,且可能不再恢复 其 他: 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有关的其他体征
心电图表现
特征性改变 有Q波心肌梗死者 1. 病理性Q波 2. ST段抬高, 呈弓背向上型 3. T波倒置 无Q波心肌梗死者 无病理性Q波 相应导联ST段压低 ≥0.1mV
定位诊断
据特征性改变,尤其是病理性Q波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 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 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复合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不全
从十几岁开始 从30岁开始 从40岁开始
平滑肌细胞 和胶原增生
主要为脂肪积聚
Modified from Pepine, CJ, Am J Card, 1998
栓塞 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
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 正常 脂肪条纹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表现
先兆
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症状
1. 疼痛: 程度重、时间长、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2. 全身症状: 发热、心动过速 3.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4. 心律失常: 最多见,尤其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5. 低血压和休克: 在疼痛期间未必是休克。休克约20%,主要 为心肌广泛坏死>40%,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32%~48%。严重者可发 生肺水肿
3.了解隐匿型、心律失常和/或心力衰竭型以及猝 死型冠心病的概念及其处理原则。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 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 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三大死因之首,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非ST段抬高型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ST段抬高型ACS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 segment elevation
V4、V5、V6 和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危险分层
心绞痛类型
低危组 初发、恶化劳力型,无静息时 发作 中危组 A:1个月内出现的静息心绞痛, 但48小时内无发作者 B: 梗死后心绞痛 高危组 A: 48 h 内反复发作心绞痛 >1 >20
发作时ST段下 降幅度(mm) 持续时间 (min) TnI 或 TnT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95%狭窄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狭窄消失
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需进行择期PCI或搭桥手术; 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寿命。
CABG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定义: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
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 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冠脉痉挛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纤维帽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扩展进入管腔
血栓
lipid core 脂核
→
外膜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泡沫 细胞 脂质 条纹 中间阶 段损伤
纤维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早期(超急性期) 急性期
T下降→倒置 ST抬高→下降 Q波出现
近 期(亚急期)
数周→月
ST段正常 Q波
T波改变
陈旧期(愈合期)
3~6月后
ST-T正常或T稍异常Q波
心电图表现
无Q波心肌梗死者
其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ST段普遍性压低→T波倒置 但始终不出现Q波 ST-T改变持续存在1~2天以上
急性广泛前壁、侧壁心肌梗死心电图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七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王梓良
学时数:2学时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发生机 制。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