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赛教学设计1

参赛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本课题提纲挈领,从题目入手,既能了解课文中所写的内容,达到感知目的,又能了解到文章所用到的写作手法,可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
步骤4:
品读感悟:
1.六、七段:
(1)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冰心想到把母亲比作荷叶呢?是哪几段的内容?(6.7自然段的内容)
(2)(老师出示雨中荷叶护莲图片)你们说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是吗?
——总结:要读的慢些,才能把雨打莲花落时作者的惋惜、烦闷之情读出来。)
——齐读
3.这段最后一句描写红莲开了,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
——提示:从哪些词能读出惊喜之情?——还是,却;满,亭亭
——提示:还有上文意——(板书:不适意)
——总结:惊喜中又有隐隐的担心,担心红莲会像白莲一般凋谢!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读,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读,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解说激趣导入
(老师解说):今天上课,我想向大家介绍这样一个小孩和这样一位母亲!
这个小孩,当她满月的时候,“穿着水红绸子的衣服,戴着大红帽子,被抱到厅堂
步骤6:
课后总结:
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应该懂得了母亲这个称谓的含义:
——出示文字:教师有感情朗读
母亲,一个温暖的名字,温暖了你的手,你的脚,还有你的心
母亲,一个坚强的名字,她柔弱的背,可以背起你,也可以扛得起高楼大厦
母亲,一个爱的名字,爱里有笑容,有哭泣,有辛酸,有喜悦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你——她深爱的孩子!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所选文章以亲情为主题,兼顾古今和中外,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浓浓的亲情。
本文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借景写人,以花喻人,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形式新颖,思路清晰,内容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文又是一首散文诗,朗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出示图片和文字):(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
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就是这位母亲临死前为自己的宝宝留下了那条感人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红莲——因为我们也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3)那请你说说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个场景让你联想到生
活中妈妈的什么动作?学生回答(畅所欲言)
——延伸:在 2008年的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的汶川县曾发生过一次8.0级的
大地震,这次地震留给我们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今天咱们来看一个被称为是世上最伟大的死亡姿势: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你知道这个小孩是谁吗? 这个小孩就是著名的女作家冰心。
设计意图:
以故事形式导入,辅之以作者文章里的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作者。
步骤2:
作者简介
1.对于冰心,我们应该不陌生,因为我们已经读过了她的《繁星 春水》,谁来介绍一下冰心?——(出示冰心简介)
2.从刚才老师的讲述里,你觉得冰心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出示生字:并蒂菡萏徘徊欹斜荫蔽)
(2)咱们一起来把这些生字清楚地连读两遍
(3)现在,我来很认真地读课文! 请你们也很认真地听,并且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题目怎样理解!
2.(听老师朗读课文)
(1)《荷叶 母亲》这个题目该怎样理解呢?这样吧,你们心有所思地把题目连读三次,
要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慢,慢慢地读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等妈妈说完了,你就给她朗诵《荷叶 母亲》!最后用一段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设计这项作业,依然引用作者文章中的文字,既照应教学开头的导入,又是将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呈现于现实生活,达到巩固之效。
6.板书设计
比喻
荷叶 母亲
借物抒情
烦 闷 不见了
不适意 消失了
不 宁 散尽了
7.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
步骤5:
扩读悟情:
(1)是啊,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当作者遇到人生的风雨时,母亲就如那张
勇敢慈怜的荷叶一般呵护着她,不仅仅是因为看到荷叶护莲的一幕,更是因为母亲的关爱
作者心中的烦闷不见了,不适意消失了,——板书: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完成板书)
(2)你觉得在生活中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
2.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3.情感与态度的养成度
评价方法:
课堂学习效果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0
8
5
3
2.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10
8
5
3





1.积极阅读思考
10
8
5
3
2.积极运用老师指导的朗读方法练习朗读
10
8
5
3
——这姿势在生死关头绝不是刻意而作,而是不假思索的自然行为,这是何其伟大
的母爱!
(3)而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那琐碎的爱,正所谓大爱无声,这些细碎的爱叠加
起来就是一座爱之塔。这样想来,我们似乎就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当作者看到风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想到母亲,并深深地受了感动,文章最后两段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是什么?
3.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10
8
5
3
4.积极参与交流
10
8
5
3





1.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脑、发言次数多
10
8
5
3
2.与同学交流和谐、愉快
8
6
4
2
3.对本课学习兴趣浓厚,感悟深刻
10
8
5
3




书面写出你在学习本课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收获,并向老师提出合理建议
前”,她的母亲看着她“丰满红润的面庞”,觉得自己“非常骄傲”。(出示引用文字)
这个小孩,“有一次病得重极了”,她的母亲“不敢轻易的离开床前一步”。
这个小孩,喜欢“坐在母亲的膝上,倚在她的胸前,听她心脉和缓的跳动”,她的母亲喜欢和她“述说幼年的事”。
有一次,小孩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她的母亲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
总结升华文本的意义,教育学生感悟母爱点滴,常怀感恩之心。
步骤7:
作业:
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周末回家让我们听冰心奶奶的话,去做这样一件事:
出示:“攀住妈妈,左右亲她的脸”, 等她坐下,你就“坐在她的膝上,倚在她的胸前”,
“听着她心脉和缓的跳动”你说:“妈妈!‘请你将我小时候的事情,说给我听!’”
参赛教学设计1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所用教科书
书名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所教年级
初一
所教册次、单元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设计主题
《荷叶 母亲》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荷叶 母亲》紧扣本单元的亲情主题,以借物抒情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抒写了一首母爱的颂歌。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设计本课时,我尽量遵循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启发式和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重点品读,体会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将文本和生活相联系,让文本意义在升华的同时,得以真正应用于生活。
——(无私,很爱孩子,为孩子而骄傲,慈祥)
3.正因为如此,冰心才认为“母爱是爱的哲学的出发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
首散文诗——《荷叶 母亲》!
设计意图:
读文先读人,了解作者,感知冰心的母亲这个形象,为理解文本内容和意义做铺垫。
步骤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释题:
(1)我想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朗读之前请你们先告诉我这些生字应该读什么?
(3)一齐读一读从“一回头忽然看见”到“水珠”,思考为这幅画取一个题目!
(4)学生回答:
(预设1:荷叶遮莲图, 提示:“遮”突出实际的动作,能不能找一个更富有情感的
词语?
预设2:荷叶护(爱)莲图
(5)你觉得这两段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爱” 或者“护”字所蕴含的情感呢?
——慢慢的,倾侧,覆盖,散尽,勇敢慈怜,流转无力
(2)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
相关主题